文◎郭書瑋
案例一
新生入學,對於新的環境、新的校園,大多是不熟悉的。某系學會依照往年的慣例,貼心的向學校借用電腦教室,希望可以帶著學弟妹一起選課,讓選課不會成為新生的困惑,並且在此時向新生告知相關注意事項,然而如此貼心的傳統,想不到在今年卻碰了釘子!
在場的工讀生表示:「借用辦法已經改變,今年電腦教室將不再借給學生單位。如果系學會仍希望借用教室,請回頭聯絡系辦,以學校單位(系所)的名義發送公文,完成借用程序。」進一步追問的結果,才知道今年負責電腦教室借用業務的老師,目前竟然在第二校區工作,因此詳細情節不得而知。雖然十分錯愕,但為了完成借電腦教室以供新生選課教學的任務,這位同學還是回到系辦請求代發公文,不過系辦的回答才真令人玩味:「公文?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呀!?」
案例二
根據新的求真廳借用辦法,校內學生借用竟然要付巨額費用!!空調費、器材費、水電費、清潔費、假日使用並要加付加班費,這些林林總總的費用,半天就要3500元。某學生團體幹部就表示,求真廳根本不會用到什麼水,竟然要付水電費1000元,這樣高額的費用,看到都快要哭了,不禁納悶:「明明都交了學雜費,為什麼社團付辦活動辦得要死要活,還要被剝第二層皮?」
這兩個案例雖然看似冰山一角,但已充分顯示了校方對於學生團體發展的極不重視。
看到這裡,相信校園內無數現任的、卸任的社團領袖、幹部都能感同身受,東海現行的校園空間借用辦法不但規則很模糊、程序很複雜、事權很分散、價格很昂貴,行政效率也…不是很好。諸公若不信,可參閱今年四月剛通過的〈東海大學教室借用辦法〉,其文章之艱澀難懂有如天書,變幻莫測有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而且頒行全校的「天書」還不止一部,一人一把號,各吹的調,學校各單位自行其是,借不同的場地,就得參考不同辦法,學生搞不懂辦法,也只好任校方擺佈。
我們想問,為什麼東海的學生團體借用自己學校的教室竟是如此的複雜?根據案例一的脈絡來說,借用此教室需要透過系辦發公文,且負責老師在第二教學區。為和身為校園主體的我們,使用校園空間要經過如此繁瑣的程序,此外負責此事的事權也過於分散,使用地點在大智慧科技大樓,負責簽收的老師卻是在第二教學區!! 如此分散的管理權,讓需要使用的同學勞命奔波。
其次,不只是求真廳,連銘賢堂、中正堂、茂榜廳等...(附表二),皆須經濟弱勢的學生負擔高額場地費用。校方的一貫說法是:「使用者付費。」但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是企業和市場的邏輯,這裡是一所大學,應該是以服務和教育為主,不是以營利賺錢為目的。此外,學生借用場地,舉辦的活動,享用的成果是全體的學生,服務的是這所校園,如今卻要求服務校園的學生們負擔高額的使用費,有道理嗎? 而今學校不就正在推行服務學習嗎?可是學校的政策為何是阻擋學生服務學習的機會呢? 經濟結構上屬於弱勢的學子們使用校園空間,卻需要負擔高額費用,或許這所基督教大學已經忘記芳威廉先生所說的話:「這是一所為台灣人民服務的大學。」
我們認為,課外活動也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校方應該重視。這幾年,學校正大力推行博雅與全人教育,可是對於學生團體的運作與發展,卻絲毫不關心。連最基本的校園空間借用都困難重重,不但辦法規定寫得落落長,程序複雜,還要繳交各種企畫書或是公文、再不就是要付高額的使用費用,難道東海已經淪為學店了嗎?參與社團的過程對同學們來說,是一種學習,一種成長,是培養多元的興趣以及專長的重要機會,校方應該重視,不該處處阻撓。
關於人間
「東海人間工作坊」是一個剛過了二十二歲生日的異議性社團。
以知識為本,以批判為手段,以改變為目標。固定關心校內議題與社會公共議題。
舉凡交通、學費、打工、環境、升學…各種不合理的現象都是我們關心的目標,我們參與了東海的無數事件,創造了東海的無數歷史。
東海觀察
東海觀察的意思並非「觀察東海校園」,而是「以東海為基礎,觀察社會」。
意即,這份刊物雖然是東海人的刊物,但它所涉足的議題範圍絕不僅限於東海校內,而是以東海人的觀點來對校內校外的整體社會做反省、批判、並經由刊物的傳達來實踐。
我們並不主張所謂的客觀中立,而是提供各式各樣的觀點與批判,我們相信經由校內外公共事務的介紹,可以提昇東海人的社會參與。
例行活動
我們必須主動,讓壓迫成就自己成為不受支配、昂揚自主的公民,並冷靜且意志堅定的攜手突圍。期待對於公共議題懷抱熱誠的你/妳能一同邁向這條追求理想主義實現的道路!
本學期社課固定每周二19:00於人間工作坊社辦(C大樓地下室,校友會館對面)
歡迎蒞臨翻桌指教。
幹部介紹
人間工作坊乃一極為注重組織培力的社團。我們有一套完整的視野與技巧訓練過程,並透過各種實際運動的參與更深地理解社會,看到更多不公義。
幹部均經過至少一年的參與,透過刊物、講座等持續在東海發出非主流的聲音,以知識與經驗作為武器,真正以東海為基地,透過人間,改變這個並不美好的人世間。
東海事記
二十幾年來,我們參與了東海的無數事件,創造了東海的無數歷史。而我們的歷史,便是東海不斷追尋開創性過程中的一面鏡子。且目光向外,照出並改變台灣社會的結構傷痛...。
這個既存的環境永遠是不完美的,問題是永遠存在的,因此我們的探討也就是「未竟」的。只要東海和台灣的歷史還繼續往前進,這個「未竟的探討」就會不斷持續!
行動圖像
我們在這塊土地上行動,真實的開放自己對於歷史的感覺,思考如何從龐雜的歷史之中重新看待自己,和台灣社會各個角落裏頭的人群產生關係。
除了當下的互動,人間盡可能完整地留下光影足跡,而記錄、呈現的過程中,也許又會產生另一些關係、另一些可能...。
歷史是很長久的,在裏頭把自己成長階段的每一步走踏實了,它就不會消失。
借教室,好難啊!
聯繫我們
0963-493884
huberthsu25@gmail.com
貼到臉書
請您發揮舉手之勞,輕點右上角。
捐款資訊
郵局代號:700
帳號:0021057 0356440
戶名:東海大學人間工作坊許洧誠
捐款後請於網站任一文章回文告知我們(或寄信給我們),我們將於下期《東海觀察》公開感謝您對東海關心公共議題社團的支持。
東海觀察(電子書)
Labels
- 2009廢落盟 (22)
- 2011工業區空氣汙染事件 (1)
- 2011寒假外圍牆事件 (10)
- 中港路交通問題 (18)
- 公告 (2)
- 文章轉貼 (1)
- 東海觀察第七刊 (7)
- 東海觀察第九刊 (9)
- 東海觀察第二刊 (7)
- 東海觀察第八刊 (5)
- 東海觀察第十一刊 (7)
- 東海觀察第十二刊 (8)
- 東海觀察第十三刊 (10)
- 東海觀察第十五刊 (8)
- 東海觀察第十六刊 (11)
- 東海觀察第十刊 (5)
- 東海觀察第十四刊 (7)
- 東海觀察第三刊 (6)
- 東海觀察第五刊 (5)
- 東海觀察第六刊 (6)
- 東海觀察第四刊 (5)
- 社團活動 (33)
- 校內法規 (3)
- 站務公告 (7)
- 歷史 (18)
- 營隊與工作隊 (6)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