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大樓事件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位在路思義教堂附近,德耀路入口的V 大樓,正式的名稱是視聽大樓,不過東海學生多半以校內校舍代號的V 大樓稱呼。

該棟建築於1972 12 月動工,於1973 11 月落成啟用。V 大樓由前東海建築系主任漢寶德設計,由於當時漢寶德深受紐約「白派」風格影響,特別強調建築的純淨,加以東海面臨財務危機,學校沒有財力在建築的細部裝飾上多下功夫。因此使得整棟建築完全以白色、簡潔的線條構成,表現出典型的紐約「白派」風格。

1999 年,東海校方決定拆除老舊的V 大樓,興建人文大樓。由於規劃使用面積約3,000 坪,若以V 大樓原有佔地面積來計算,可能會需要一棟樓高達七層的建築物。由於V 大樓位在德耀路入口,距路思義教堂後方不到100 公尺,如此勢必會衝擊到路思義教堂周邊之景觀。

在「118 事件」發生之後,學生舉辦的公共論壇即首先針對「V 大樓改建案」進行討論。10 16 日,東海大學第141 次校務會議中,徐武軍委員亦針對V 大樓改建視聽大樓的量體提出意見。

11 24 日,行政會議中總務長報告,新教學大樓興建地點,之前由建築師初步規劃五處,嗣經校建會委員投票決定,最後擇定V 大樓現址做為興建基地為佳。

12 22 日,東海校方於晚上六時在銘賢堂召開公聽會,針對本校教學行政綜合大樓新建工程案,由校建委會委員進行說明,收集師生反映意見。建築所碩士班研究生袁興言在會中表示,從量體空間、使用人數、開發時程等因素分析,「V 大樓改建案」有許多必須檢討之處。

由於校方已開始進行「V 大樓改建案」的競圖,並預計在11 月初動工,關心該案的人間、台研等學生社團以及部分建築系、景觀系師生,共同組成了「東海希望聯盟」,呼籲師生校友注意該案可能對校園景觀尤其是路思義教堂天際線
造成的破壞。

2000 1 6 日,校建會舉行會議,綜合討論「籌建教學大樓公聽會」(1222 日公聽會)中校園師生提出之意見,並研商「校門口改建」、「學生機車停車場立體規劃案」以及「大學路路幅改善」等工程規劃進度。

1 26 日,行政會議中決議工程名稱暫訂為「教學大樓」「V 大樓改建案」造成的衝突在2000 4 月間達到最高點。

由於4 1 日的中國時報以「東海起大樓,遮損教堂映象」報導東海校內關於「V 大樓改建案」的意見。其後數日各報紙媒體紛紛可見東海校友投書,要求校方暫緩「V大樓改建案」。同時「東海希望聯盟」亦發起連署行動要求學校重新評估。4 10 日當天學生社團並在校內貼出「你願意畢業後,再也認不出東海嗎?」海報,表達學生的關切及憂慮。

由於媒體、輿論對的報導,甚至還有多位校友打電話給校長表達關切。4 10 日東海校方於4 10 日中午邀集近20 家中部地區媒體召開緊急記者會,將學校既定之重大工程進行程序以及V 大改建計畫等,逐一詳予說明。

王亢沛校長並對媒體說明整個「V 大樓改建案」之內容。表示東大學生目前多達一萬三千七百餘名學生,同時加上夜間部部改制第二部成後,學生也要在白天上課,使得學校教學研究空間嚴重不足。

王亢沛說:學校要邁向卓越不能光憑景觀美感,師資及學術風氣更有待提升,校舍增建勢在必行。

東海大學校長王亢沛說:東海大學畢竟不是公園,更非建築博物館,既然改建大樓有實際需要,再難都要推動,他要對得起東海歷史(自由,2000.4.11

但在記者會現場,包括校友以及「東海希望聯盟」的學生亦在徵得校長同意下一旁聆聽,並有學生上前發表意見,一度和校方發生言語的摩擦。

面對校內外輿論對於「V 大樓改建案」的質疑。王亢沛校長除再三強調在去年一級主管工作研討會及第141 次校務會議,已通過修訂「東海大學重大工程公告參與程序辦法」,而且整個「V 大樓改建案」都依規定嚴謹程序縝密進行。同時外界質疑的「十層大樓」、「勢將破壞天際線」等說法實屬「空穴訛傳」。並表示:

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新的變局,「東海」所承受之競爭壓力較前愈大…「東海」實難再獨藉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等「景點」做為訴求主體;「東海」不啻非為森林公園,更非「建築博物館」,必需具備良好教學與研究環境,全面提升競爭力(東行,民89.4.12

學生議會議長曾煥程則表示,支持本校整體發展建設的各項方案。並建議學校以後各項公關宣傳,海報製作應多參考教堂或景觀以外的各項主體,作為本校新的象徵。

言下之意似乎認為,由於過去東海對外太過強調「校園景觀」、「路思義教堂」的象徵意義,因此才會有這麼多關切質疑「V 大樓改建案」的聲音。同時參加行政會議的李校牧立即發言表示:

本校路思義教堂除了是本校重要的歷史性建築之一外,亦是本校基督教的精神堡壘,應予重視。現今雖為兼顧本校未來發展之需要,亦不宜改變不以路思義教堂做為本校之代表性象徵記號(同上)

王亢沛校長立即出面緩頰,建議之後學校對外宣傳文案圖片,能視不同場合與訴求,多嘗試其他可能,以展現學校各領域豐富特色。從這段行政會議上的插曲,可以看得出在高等教育發展更加市場化之後,東海大學由於壟斷地租的作用所產生的矛盾。

媒體輿論以及王亢沛校長對於「V 大樓改建案」的理解,都放在「景觀VS建設」的衝突上,但是許多投書媒體,深諳學校歷史的校友,都深刻理解到這其實是一場在東海歷史中亙古的辯論。例如東海校友、文化大學社福系副教授王順民即在媒體投書中表示,東海面對其的其實是在「辦學福音化VS 辦學世俗化」的抉擇的兩難,而這是台灣所有私立大學共同面對的發展議題:
                                                                                                                                          
問題的真義就不全然是再將焦點放在教學大樓的興建與否,而是去思索:在快速變遷的校園文化與知識建構過程當中,老師與學生,以及師生與人文自然環境彼此相互之間的內在關係將如何地被孕育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連帶地,如何正視各種高等教育發展的難題並且加以制度化的紓困,這才是校園學術發展與既有景觀維護這項貌似兩難的基本思考。

總而言之,側重道德人格的培養、強調基督教的宗教主體性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的生存壓力,這三者相互交叉地為東海大學深植、鋪陳了一種外弛內張的發展格局。
不過,擴大來看「興學福音化」這項標舉宣揚真理、引人歸主、發揚基督博愛的精神;以及培養具有基督精神品格之專業人才之終極關懷,勢必要面臨著教育政策、經費財援以及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所謂「興學世俗化」的結構性挑戰。只不過,這也是包括東海在內的所有私立大專院校所必須共同面對的發展議題。
(王順民,2000

4 15 日,雖然正值期中考,但是「東海希望聯盟」在學校校務會議舉行時,在場外拉起「不反對建設,反對無理規劃」、「捍衛東海景觀」、「立即停止大樓改建案」等黃布條,並於會場外花木掛上黃絲帶,在會場入口懸掛看板、海報並向與會的校務委員散發傳單,向校務會議遞交請願書,要求校方重視「V大樓改建案」所可能對東海校園景觀造成的影響。

當天校務會議中並無討論「V 大樓改建案」議程,但由於聯盟學生在會場外請願,建築系主任羅時瑋要求提臨時動議討論「V 大樓改建案」,但因無人附議使臨時動議無法成立。

羅時瑋遂在校務會議上發言,表示V 大樓改建的區位和面積都有問題,校內很多師生和校友的看法一致。他個人雖然在出席校建會時投票反對,但因為只是「一票」,沒有人重視。他認為校建會成員有半數是行政人員,對專業的建築規劃能否正確判斷,以及及會議代表性都有問題。但羅時瑋的發言卻未引起現場校務委員的共鳴,甚至王亢沛校長還有意「清場」,引起到場關切的學生譁然。

校務會議結束後,「東海希望聯盟」及請願的學生和王亢沛校長溝通,最後在得到校長承諾,暫緩舉行改建競圖評審的進行,靜待校務會議選出的六人小組針對規劃案進行評估,以及舉行公聽會後再進行相關事宜結論,整個學生的抗議行動方才結束。

在學生請願同時,東海教授會亦在校務會議場外散發新一期通訊月刊。教授會會長徐武軍表示,東大教室荒,增建教室勢在必行,但是校方表示目前規劃地點是唯一適當的說法,他們絕對不能接受。

但另一方面。東海文學院七個系的系主任發表聯合聲明書,希望大家「給東海一點成長的空間」。聲明中表示:長期以來全校教學研究空間嚴重不足,文學院仍有許多老師是二人共用一間研究室,如果沒有新的建築物出現,此問題注定無法解決。文學院的系主任們強調,一定會在嚴格監督品質的立場,在不妨礙東海完整景觀的前提下,來看待與支持新建物的空間(聯合/自由,200.4.16)。

V 大樓改建案」引起的衝突,使得前東海建築系主任、台南藝術學院校長漢寶德也透過媒體呼籲東海行政當局,為學校發展應儘速規劃第二期校區,以都市型校園發展來因應。他表示,一棟大樓就讓學校對立成這樣,但東海絕非一棟房舍就解決校舍不足的問題,今天衝突過後,不能解決難題,難道未來都要藉由繼續衝突,來建構校園發展嗎?(中時/聯合/自由/台日/中央,2000.4.16

4 30 日,第11 期《東海大學校訊》刊載了整個「V大樓改建案」相關事
務、過程、公聽會記錄、改建進度作業一覽表等。

東海大學教學區整建規劃建議案
5 5 日,東海校方於晚上7 點,在銘賢堂再次召開「V 大樓改建公聽會」,而「東海希望聯盟」則在當晚舉行「燭光行動」的會前遊行,表達學生對東海景觀的守護之心,希望為校園環境的惡化點亮一盞希望的燭光。

雖然公聽會現場仍有不同的意見爭執,但會中針對整體校園規劃之議題與方向,達成若干共識:包括委請建築系就教學區現有範圍,負責研擬規劃可能之建設,規劃內容涵蓋現有教學區可供建築用地勘察、量體大小、建物用途、交通動線等。建築系羅時瑋主任於公聽會中同時承諾,該系願意承擔是項規劃工作。並於今年暑假完成,以解決當前教學和研究空間急迫的需要。

王亢沛校長表示,此一「共識」確為推動長程校園規劃良好且重要開端(東行,民89.5.10)。這個由建築系羅時瑋老師擔任召集人,阮偉明、侯錦雄分別擔任計畫主持人及協同主持人組成的工作小組,於暑假期間進行東海大學教學區的規劃,並於9 月底完成期末報告,提交校建會、行政會議討論。

在工作小組提出的報告中,強調這個計畫的性質屬於校區的分區規劃。希望在不破壞固有的架構與景觀的前提下,盡力解決目前最急迫的空間需求,對建築景觀提出適當的規劃。在計畫中首先界定出「意象保留區」和「管制發展區」,將文理大道兩側至上方相思林及中正堂一帶,定為限制開發的校園「意象保留區」。

但同時針對教學區內可用的土地(發展區),訂出七個分區,依據不同的基地條件和現況,訂出管制的管轉則及規範。這個被建研所學生戲稱為「東海七塊論」的計畫,具有很強烈的「分散式」的規劃構想,即透過現有教學區內,七個大小不等的可發展區塊,分期、分區解決教學空間需求的問題。

由於分散解決,可以因地制宜,減少建築量體空間,達成整體秩序和個別需求之間的巧妙平衡。避免以往集中式的單一巨大量體,造成建築和景觀上巨大衝擊的弊病。

雖然具有這樣先進的構想,但是這份規劃還是遭到行政單位、相關系所以及校內學生的質疑。總務處人員的意見主要是針對規劃區域內的地權、建築執照申請,以及交通動線設計的問題。相關系所的考量則集中在個別的空間需求上,例如文學院李立信院長,在行政會議中先表示,希望增加A1 區(即V 大樓改建區)的樓底板面積,以增加改建後的使用面積。後來又建議:

該公聽會原訂於5 4 日舉行,後由於該時間與「東海表演藝術月」開幕活動及大陸南京大學國樂團表演撞期,應同學要求延期,「為讓更多師生同仁參與,形成校內共識,茲將公聽會順延一天」(東行,民89.4.26)。

為了大樓能順利改建,本人建議規劃報告在AB 各區所列之坪數全數刪除,以免日後引發不必要的爭議。….據總務處的資料A1 區空地面積超過兩千坪,在不破壞天際線及周圍景觀的考量下,在建敝率容許的範圍內,希望能做最大利用,目前規劃的坪數,顯然不能符合上述的要求,希望能再增加建坪。(東行,民89.10.4

同時出席的沈維雄館長也表示:
是否因為A1 區基地的建築物設限條件過於嚴苛,而導致樓地板面積減少,可否考量使用單位之需求,降設限條件放寬,增加建坪以解決教學空間嚴重不足之燃眉之急。

對這樣的要求,負責規劃的阮偉明老師則表示:
針對A1 區基地為何訂出較多的管制規範,或者該基地能增加空間量的問題,因為該基地在區位上有其特殊性,在避免景觀衝擊的原則上,依據前述的分區發展建議,訂出不同的準則。也因此不能完全用一般建敝率、容積率或土地效益的觀點來衡量東海的基地

學校師長和行政人員對於V 大樓改建的爭執,集中在樓版面積、景觀衝擊等技術考量上,但是學生則從完全不一樣的角度在思考這個問題。例如同時出席的學生會會長林德宇表示:

校園整體規劃應把全校皆放入考量,而非僅侷限於現有教學區…同學不是非
理性的反對校園建設,而是反對在現有高密度的教學區。在座的各位師長所考慮的是各單位的使用效益,然而在此也懇請各位師長「將心比心」想想同學的想法,了解輿論的意見(同上,底線為筆者所加)

如同本論文第一篇所述,這種反對從個別需求、技術面向考量校園空間問題的立場,在東海校園歷史中其來有自。在報告完成,學校於10 18 日再次召開公聽會前夕,「東海希望聯盟」對校內同學發出的一份文宣中,再次強調了相同的主張:   

圖書館總是借不到需要的書,學校一直喊窮,卻到處在蓋大樓。東別的交通會不定時癱瘓,就像下課時的東海校園。我們已經不知道東海何以是東海,不知道大學和補習班到底差在哪裡,除了目前尚存的程度上的差別,他們看起來正朝同一方向前進(東海希望聯盟,2000

「東海希望聯盟」認為「題目出錯了,運算得再精確也得不出對的答案」,要求學校先做出校園整體規劃報告,邀集全校師生召開校務發展大會,東海的問題絕對不是規劃得夠不夠謹慎專業的問題,學校不應針對個別建築物進行討論,而是要針對整體校園發展政策與治學方針進行檢討。

不過在10 18 日公聽會的現場,主要還是由「東海大學教學區整建規劃報告」工作小組進行專業上的報告。雖然這些專業者針對教學區現狀,提出了多面向且具專業水準的分析,但是對於「東海希望聯盟」所提出的整個規劃所依循的校務發展計畫的內容、東海校園空間發展方向等問題,專業者完全沒有辦法回答。而校方行政單位則始保持沈默,不論與會師生如何質疑與要求、勸說,則一概以「帶回去參考」來回答(林育群,20003)。

王亢沛校長則在行政會議上,怒責「東海希望聯盟」學生提出的召開校務發展大會等訴求「明顯背離合理正途」:     

凡為校務重大決策,實際上俱需經由行政會議、校務會議等「合法之程序與機制」充分討論形成共識,才能加以制訂並落實推動…倘若整個國家社會任何事務俱依該等少數同學所持「見解」從事,所有政策無論大小均須經全台二千三百萬民眾共同開會討論決定,則國家立法、行政機制何需存在?法制基礎無異蕩然!(東行,民89.10.18

由建築系、景觀系殫精竭慮完成的「東海大學教學區整建規劃案」,在經行政會議、公聽會討論,及「校建會」和董事會會議報告後,再彙整各方意見修正規劃內容,於2001 年元月提交總務處及行政會議討論後結案。

 至於校內外嚴重關切的「A1 區基地」規劃,除依校內一級主管建議,以A1 及A3 區(科技大樓及建築系館區)為優先考量之興建區外,並對A1 區建築的基地範圍、允建高度、建蔽率等做出嚴格的規範(東行,民90.1.3)

(引自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論文「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1987--2005)」,李杰穎,2006。)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