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廣場》全國巡演-東海大學站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0 意見




這是一部記錄了2008年野草莓學運的紀錄片。也是第十屆南方影展最佳紀錄影片與2010新生一號出口影展開幕片。

1.劇情簡介:
一切都是從不准帶國旗上街開始。

2008年11月,六十年來首位中國官方代表陳雲林抵台訪問,同時,台灣民眾的言論與人身自由受到國家機器高度箝制。透過網路,學生們從各地聚集起來,他們因為共同的價值受到侵害而齊聲怒吼,卻也因為各自的信仰與堅持而相互質疑。在抗爭與學業、公民與政客、激情與自省之間,在台北,在這個廣場,在他們二十餘歲的年紀。

2.映後與談人:
張峻豪(東海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江偉華(本片導演)

3.時間與地點:
2011/11/24(四) PM6:40入場 PM7:00開始
人文大樓H209

4.聯絡人:
林泰瑋 0920888123

4.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
《廣場》工作團隊、人間工作坊

5.相關網站:
《廣場》官方網站 http://therightthing.pixnet.net/blog

東海觀察第十三期目錄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0 意見

保護v.s.自由
  -女宿門禁問題
文◎邱嘉圓(政治系100級)

反思東風,眾林喧嘩
  -相思林事件
文◎廖憶穎(環工系100級)

蘋果的社會責任
文◎丁柏均(法律系100級)

我要安全的路
文◎黃瀚緯(企管系100級)

大學的問題、精神與想像
文◎洛 書(政治系97級)

18歲,青年參政權在哪?
文◎黃乙真(政治系100級)

佔領華爾街的反思
文◎張子龍(社工系100級)

原住民運動
  -土地正義的未竟之路
文◎許洧誠(歷史系99級)

冷漠的黑夜裡尋找希望的燈火
  -人間工作坊
文◎陳威郡(日文系97級)


發行聯絡人:林泰瑋  0920-888123 
◎定點索取: 圖書館、男宿全家、敦煌書局、與各書報架

保護v.s.自由-女宿門禁問題

1 意見

文◎邱嘉圓(政治系100級)

女宿門禁是否有其存在的理由呢?以校方角度來看,女宿門禁等同於「安全」,擁有門禁,代表學校盡了管理住宿女同學的義務;對家長而言,門禁是他們放心的原因,他們相信女兒受到了門禁的「保護」;而就學生立場而言,門禁剝奪了他們的自由,為什麼非得在規定的時間內返回宿舍,否則不得宿舍門而入。

「安全」是校方的最大訴求,為了保護學生,犧牲部份自由是能被允許的,晚歸的同學僅為少數,為了保護多數學生的安全,以及讓他們能住的安心,所以門禁是必須的;孩子永遠是家長心中長不大的小孩,即使孩子上了大學,他們依舊放心不下,該怎麼讓他們安心呢?而「門禁」正好成了他們的依託,因為有門禁,所以他們相信孩子會在門禁前回到宿舍,回到宿舍就形同受到嚴密的保護,他們也能放心不少;做為大學生,已經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了,知道自己正在做些什麼,也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只是年齡的增長,也是心智的成長,那麼又何必需要門禁對自己造成約束。

若從門禁是保護的觀點來看,學校認為門禁能夠保護學生,但是已搬出宿舍的學生同樣也需要受到保護,就只是因為他們已經不住宿舍,不在學校掌控之下了,學校不必負起責任,所以就不用顧及到他們的安全問題?東海的學生應當享有相同的保護,差別的待遇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正因為不住學校了,才更應當受到保護才是;既然設立了門禁,又為什麼唯獨女生才有門禁呢?現今強調男女平等,對於門禁只適用於女生,就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女性的「形象」較為柔弱,因此必須訂定一套標準管理他們,美其名是保護,但實質上根本就是限制其自主權。

反思東風,眾林喧嘩-相思林事件

0 意見

文◎廖憶穎(環工系100級)

  慣看東海不覺然,一離校園便相思
                                  東海風:110

  不同於鳳凰木禮兵似的整齊列隊引吭高歌,那些相思樹散佈於各處,或許依著小徑或許伴著樓房,以一種溫婉的姿態迎送人們來來去去,低調地陪伴著我們的生活。不過,它們無語地捱受著某些已漸漸被遺忘的歷史——我們曾共同擁有一大片相思林地,這卻鮮少被提起。

  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在威權體制的極度壓抑中,大批的學生們燃起了理想的烽火,一場以野百合之名號召的戰役,點亮了整個台灣。然而,東海的學運傳統卻更早於此。早在1987-1989年間,便有一群學生願意以自身衝撞漸漸崩毀的體制。從一開始地下刊物形式的《東潮》至後來公開化的行動,令威權不得不面對多年來壓迫的指謫。1990年三月,乘上野百合學運的熱潮,這些懷抱著理想的年輕人們更讓這股改變的力量趨向白熱化在民主的進程上大放異彩。

  當眾人正因野百合的洗禮而蛻變時,卻不知一場醞釀了將近十年關於理想與現實的拉鋸正血淋淋地在大度山上展開。

蘋果的社會責任

0 意見

文◎丁柏均(法律系100級)

  在十月五日凌晨,Steve Jobs赫然辭世,主流媒體爭相報導有關賈伯斯的生平與名言,對於這個IT產業的巨人有諸多讚頌。

  現今叱吒風雲的apple,十年前只是個瀕臨破產邊緣的公司,資本主義中的天才賈伯斯,用盡一切手段努力挽救這家他一手帶大卻又因權力鬥爭而背叛他的企業,因此造就出眾所皆知的i系列產品,全世界的蘋果迷也隨之瘋狂。他以顧客至的理念,創造了大眾對IT產品的需求;因為他認為靠著顧客的需求無法創新出跨世代的產品,而是靠著少數菁英的研發人員進行創造。親自發表新的心血,精心佈置演講主題以及高媒體曝光度,為他贏得全世界蘋果迷的瘋狂膜拜。

我要安全的路

0 意見

文◎黃瀚緯(企管系100級)


今年六月初東海學生在二校區往東別的慢車道上,遭闖紅燈的駕駛撞擊,發生一死一傷的嚴重車禍;而十月八號又在玉門路與福科路交叉路口發生了連結車擦撞機車的事故機車騎士當場死亡依過去的經驗來看,市府面對頻傳的交安問題,作為通常僅止於加強取締、交安宣導、現場會勘等例行作法,並提出「交安事故多是肇因於用路人違規行為」的說法;而今年初更企圖以封閉外圍牆人行道的方式,禁止同學在上面騎車。

這些論調頗有將交通問題化約為用路人守法態度不足的意味,而「加強執法」等一時之政令措辭,屢屢出現在地方政府的交通問題回應中。而這些意外,真的是「國人缺乏交通公德心」嗎?

大學的問題、精神與想像

0 意見

文◎洛 書(政治系97級)



如果有人宣稱「現在台灣的大學出了問題」,大概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同意,並傾訴自己對高等教育的種種傷懷與憤慨。

對身為主體的學生而言,這同樣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總能輕易指出現今教育的不足與破敗,但卻難以有整體的視野與想像。問題甚至已經複雜到可能使人「對於離自身越近的議題,反而更加無力」的地步,並與自身朝夕相關的大環境愈發疏離,幾近無人願意認真面對。

但選舉將至,不管這塊山芋有多燙手,大家平日有多麼不想面對,大學總是得繼續走下去,總是有更多可能與路線必須被提出。包括人間工作坊在六月時出版的「高等教育專刊」;也包括今年九月,台大何明修教授於蘋果日報刊出<為何需要「公立大學生過半」>一文;更包括前篇文章所引發的東海項靖教授等人的回應討論。

故此,我們試圖把兩者之間的論點對照看待,並接著未竟的高教精神與問題繼續往下探尋其他可能。

18歲,青年參政權在哪?

0 意見

文◎黃乙真(政治系100級)


讓政府正視青年議題
  我國參政權要年滿二十歲才能有投票權,年滿二十三歲才具有選舉權,而二十歲正是介於就讀大學之間的年紀。倘若以二十歲設定為具有投票權的年齡,無不是將大學生劃分成兩部分能夠參與公共相關議題權力的群體,相對的就會讓部分學生不會正視與切身相關的議題,因而喪失了自己應有的權利。明明是年紀相仿的大學生,卻只有部分人群願意正視與己相關的公共事務,如此循環,並非能改善現今青年厭煩參與政治的現況,只是加速人民越來越不想參與公共議題的惡性循環。

  十四歲到十八歲在刑法上即是限制責任能力,而年滿十八歲便承擔成年人應盡服兵役、負刑事責任等義務時,卻未被視為具有公民地位,導致在政府施行公共政策時往往沒有發聲管道,相對的在政策制定上往往會成為被忽略的一群。候選人大多都會為了有投票權的人民制定政策,拉攏選票而使自己順利當選,因此候選人重視老人、勞工、農漁民、軍公教等相關的福利政策,反而會鮮少為青年制定相關的福利政策,而我們就應該這麼成為社會中無法發聲的一群弱勢嗎?

  降低參政權至十八歲,讓青年也有具體參與選舉以及決策的權力,這才是民主價值中重要的一環,而不是將青年劃分為心智尚未成熟而無判斷能力,而剝奪了青年的參政權。表面上看來年齡似乎是設限參政權的主因,但其實並不然,年滿十八歲其實已有足夠的判斷及決策能力去選擇及規劃對己有利的政策議題。現今在小學的學科中已有社會的課題,國中、高中也有公民教育的課程,若加強義務教育中公民與社會的課程,讓青年學子在成為大學新鮮人的同時,也能實際的參與公共事務,為自身相關議題發聲,而不再成為被忽略的一群。

佔領華爾街的反思

0 意見

文◎張子龍(社工系100級)


    美國資本主義的老大哥,市場經濟主義的支配者,主張自由市場的領導者。經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成為了現在數一數二的強國。如此的強國,肩負了一個足球隊的各個位置。身為全球經濟的大動脈,猶如經濟市場上的中場指揮官,必須了解整個球場上的運作,全面地處理每一次傳球,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又為了不讓整個經濟體系垮台,擔當起後衛,戮力守著這一條名為「經濟發展」的防線。

  同時,身為高度發展國家的先鋒,一直帶領著經濟這個球向前踢,亦使身後的許多小國家跟隨著他的步伐。作為維持經濟穩定的老大,彷彿就是球場上的主宰者,不許有任何的差錯,不得不負起更沉重的風險。只要有任何一個位置處理不當,整個球場、整個社會將會因為這個失誤,產生了全球性的影響。舉個例子,美國宣稱全球化可以帶來貨品流通與低價,可是身為全球化下的核心,受利最多的美國卻沒想到多數邊陲國家的悲慘。美國等西方富國的大企業壟斷所有的市場,逼使邊陲國家只有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企業的選擇,使邊陲國的勞工或農民無法受惠,成為飽受剝削的奴隸。
 
      
的確,美國看似是全球經濟賽局中的一個球隊,可是在同一時間,他也是球場上的裁判。在全球的經濟發展中,說他是球員兼裁判最貼切不過。在他為各球隊推動經濟發展的時候,一方面判定自己是個勝利者,一方面以裁判的姿態努力的制約各國經濟的發展,收取各種利益並對全世界進行盤剝與掠奪。
 
   
「球員兼裁判」這個形容,一點也不誇張。

原住民運動-土地正義的未竟之路

0 意見

文◎許洧誠(歷史系99級)

    今年7月,台東卑南鄉刺桐部落美麗的杉原海灘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景象:一群原住民藝術家搭起了簡易竹寮,準備對沙灘另一頭興建中的、與周遭自然環境極不協調的美麗灣飯店進行長期抗爭。

    這一切,卻只是台灣原住民大大小小抗爭運動中的滄海一粟。

原住民運動的源起

    日治時代,殖民政府實施一系列的「山林田野調查」,將所謂的「無主地」收歸國有,並藉此圖利日籍資本家,如同漢人一般,對沒有私有財產、契約概念的原住民進行土地與生存空間的剝奪、佔有。

    二戰後,接替日本統治的國民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接收了大量公營事業與公有地,繼續把持大量資源,這種由國家壟斷公共資源的結構依然不動如山,原住民仍舊無法擁有他們世世代代所賴以為生的土地,成為在故鄉漂流的浮萍,落地生根似乎遙不可及。

  1980年代末期,台灣長達38年的戒嚴解除,威權政府嚴密的控制體系趨於瓦解,長期受壓制的民間聲音得到釋放,各種各樣的社會運動此起彼落,人民首次能安心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長久以來飽受欺壓、受到政府忽視的原住民,亦投入了爭取自身權益的行列。

冷漠的黑夜裡尋找希望的燈火-人間工作坊

0 意見

文◎陳威郡(日文系97級)

    我曾試著問過某些同學:「你知道人間工作坊(後面皆簡稱人間)?」一部分的人不知道而另一部份的人知道人間但對人間卻有奇特的想像,好比說人間是極左派社團裡面的人整天想著要搞革命吃大鍋飯在校內以打倒學校為己任在校外則以推翻政府為目的他們那群人整天搞抗議一群不理性的暴民裡面的人都是政治系的人將來通通都是總統府的預備軍

    我們有時聽到這些回應時不覺莞爾就好像某天有一個人說他在街上看到有三隻眼睛六隻手八隻腳一對翅膀的人時我會說:「有兩種可能一是你遇到COSPLAY玩家。」另一個則是:「嗯~你有點累我認識一個好的精神科醫生」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該檢討的是我們是否不曾讓別人認識人間我們面對這些謠言時似乎一直都是一笑置之我們認為很荒謬的事也許他人並不這麼認為

    人間的宗旨以知識為本批判作為手段改變作為目標所以我們絕不會是一群不理性的暴民也不能是暴民抗爭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種手段是為了對抗不合理的現況我們要讓更多人聽見反抗的聲音讓大家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必須站出來進行改變在新聞中有時會看見霸凌霸凌是現在特有的現況嗎在我念小學時就看到了在我出生前也一定存在但以前的新聞沒有報導出來現在卻有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意識的覺醒這樣的行為不對必須把霸凌趕出校園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那是霸凌,是不對的事認為那就是校園生活的一部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霸凌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