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大學迷思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口述◎
陳永峰(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採訪◎ 
陳信仲(法律系99級)
陳威郡(日文系97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撰文◎
陳信仲(法律系99級)
陳威郡(日文系97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高中是上大學的跳板!?
目前的學生大多在高中以前只有一個目的:為了考大學。

這個是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所想的,而學生去符合社會的期待,但其實我們常舉出反例,不是考上好大學的人比較厲害。現存的高中,只為了升大學,我的時代裡讀高中畢業後能念大學的人很少,而現在已經變成想念大學都能上大學。

15~18歲是人生無法切斷的三年,人不可能從15歲直接跳到19歲 ,那三年的意義是自己得去賦予,但現在學生把那三年用來考大學,但你們又不敢拿自己當實驗去突破,總懼怕考不上大學,要去解構這樣的想法。我可以不念大學,我的人生會更豐富;我可以不念大學,我的人生會更美麗。

升學主義的根源
升學主義如此根深柢固,追尋根源,就是儒教主義以及科舉制度的殘毒。雖然科舉考試並不公平,那還是我們翻身的手段,它沒有被摧毀。日治時期的台灣人還想去北京考科舉,科舉停辦之後就到日本留學。科舉制度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具有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這一套我們現在仍然相信。

有很多勞動朋友們,會一直告訴他的小孩: 你要好好念書,念大學,不然就會像我一樣繼續作工,從這裡很明顯看到我們仍然受到科舉制度的荼毒,認為可以透過科舉制度(聯考)達成社會流動。我們現在仍存在很多科舉的代用品,像是哈佛博士(狀元)。

我的時代,我們仍然相信考上台大我就能翻身,到現在是因為博士出來找不到工作才開始懷疑。

日本升學與大學的狀況
日本的升學競爭看起來比我們嚴重,但實際上比我們不嚴重。我去唸過的京都大學,當時一樓沒有女生廁所,女生要上廁所必須爬到二樓,那表示女生很少,整個學院裡老師全都是男生,現在大概才有三四個。在日本,女生時常自動放棄跟男生競爭,雖然也有女子大學,但是也不以學位為首要目標。

日本大學的另一個特徵是不問科系,不問成績,他們也不常留學。在日本,學位不見得是能否成為教授的依據。日本是身份的世界,會當大學教授的人自己知道自己會當大學教授,會當官僚的人自己知道會當官僚,所以日本是一個看不見階級的階級社會,他們有些人生出來就知道自己不會唸大學,念大學這件事情跟他們是無關的,所以他們就會去學其他技能。

他們可以立志做木工而且還做的很好,從那裡找到自己的哲學,還比念博士的人講出來的話更像哲學家,他們的人才是藏在每個地方,雖然他們的升學主義也是非常嚴厲,但是,他們不一定要走這條路才會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像他們的棋士,並沒有一個是大學畢業的,都是五、六歲發現他們是個天才,而送到棋院裡訓練,上學只是他的休閒而已,他們的腦袋差嗎? 比我們好太多了。一般人最多只能想到下一步的下一步,他們據說可以想到四步以後。

而日本人的人生哲學,「一所懸命」 (只在一個地方奮鬥一生),他們寧可花一輩子的時間研究一支不會斷的粉筆,日本人做得到,我們做的得到嗎?

解構當前台灣的大學
大學只有兩種,一種是職業訓練所的大學,另外一種是學問的大學。但是現存所有的大學,沒有一所是純學問的大學,也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是純粹職業訓練所的大學,而兩者間的爭辯一直存在。

至少在東海大學,這樣的爭辯還能夠在我的同事、同儕身邊看到,東海大學應該是學問的大學、東海大學不應該是補習班的大學、東海大學不應該是發證照的大學、東海大學不應該是職業訓練所的大學。但是東海大學變成職業訓練所已經毫無疑問了。但是還有另外一股力量把東海大學拉到學問方向的大學,這就是東海大學厲害的地方。

目前職業訓練所學校、五專、商專、護專這樣的學校都變成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這是技職的大學化。然後,像東海大學這一種本來1955年是那種教你沒有用的東西、普通做為人的一種基本的學問的大學,卻從兩百人變成八百人直到擴張成現在的一萬七千人,逐漸變成職業大學,簡單來說就是現在台灣大學的市場化、技職化。

但是另一個方向,科技大學卻把應該直接到業界發展的學生拉在碩士班、博士班。怪怪的,但研究所應該要是學者的種子,那些人不太應該直接投入產業結構裡面,我們需要的是精神和靈魂,那才是大學教育的精神和核心,若失去就跟外面補習班差不多了。

而目前台灣的大學生變多了,但大學教授跟不上腳步;換言之,學生變多了, 可是社會並沒有馬上生產那麼多、優異、合格的教授。於是出現一個問題:大學生變多了,教授自然也非變多不可,於是不合格的教授也變成大學教授。來大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接近大師,學習大師的學問。你們現在看不起某些教授,我也看不起某些教授,他們憑什麼跟我領同樣的薪水!說穿了大學教授、知識人是什麼?他們就是不事生產,能夠專心優游於學問之上的人。

而到底來到大學是為了什麼?京都大學的校長和東京大學的校長最近在雜誌上做了一個對談。現任東大的校長是法學部的,京大校長是工學部的,他們兩個大學的時候都不去上課,怪怪的,當了校長但大學的時候都卻都不去上課,而且一個是工科的喔,工科要做實驗,不上課,打垮所有人的迷思!

所以我要說的是什麼?大學給的是一種空氣,讓來的人知道這裡是在追求學問,而要追求學問一定自己懂動手、動腳、摸、踩,只聽別人講,不是學問,沒有這個覺悟, 接近不了學問的大學。所以那些不去上課的大學生,都當了一流大學的校長,而重點是,不去上課,你在做什麼?或著是,你來上課,你在做什麼?又或是,這個老師值得你來幹嘛?也要算一下吧!

現在東海大學的某個科系竟然實施「外點制度」,破壞東海大學的自由學風!不過如果東海大學那個「偉大」的系,可以證明透過外點來增加學生的學問,那就應該所有的系都來實施外點,推廣這個「偉大」的實驗!

破除上大學的迷思
當你一旦想要被教的時候你就不會思考了,思考的方式就是瞧不起那些老師,百分之百不照老師的話做事。

每個人都是照分數來填大學,在你們進入東海前都不認識東海,不知道東海長什麼樣子,不曉得東海有什麼老師,搞不好連東海大學是基督教學校都不知道,還花了十八年來準備上大學,也太不充分了吧。大學的存在你有解構過嗎?其實是市場導向使你們不會想,聯考制度只是選學生進大學的方法而已。

說穿了,目前大學是一種期待、一種商品。唸大學是每個人的渴望,在民主主義底下,要滿足他的選民不是嗎?明明知道不能有這麼多大學卻一直蓋大學,還是在擴增大學。在這樣的教育與社會架構下,我們要做的就是超越、破除這樣的社會期待,如果你能證明一百名的你比他們來得厲害,那你還要第一名幹嘛?那些在高中階段最會讀書的得勝者,你再來看看他到四、五十歲的時候在幹嘛。

所以說到底,最重要的是認清楚現在要幹嘛、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何物。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