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已死? 人間專訪四位大學教授-我們應有的高等教育 老師有話說!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文◎葉守禮
(東海人間工作坊幹部

今年的春天特別冷,偶爾出現的陽光總讓我們心情振奮。作為學生的我們,對於大學、對於東海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事業,早有一籮筐的指責與不屑,我們不是憤世嫉俗,就是嘲笑那些憤世嫉俗的人。我們逐漸養成一種悲涼的驕傲,先是自己掂掂的能耐,然後承認現實的殘酷。大學精神,從來就不是可以公開談論的話題,我們羞於提及這個話題,即使我們身在大學。

人間工作坊是由一群敢說話的學生所組成,一向以對社會的不公義提出批判為己任。但這一次,我們意識到應該暫停批評,不再重複大家感同身受的抱怨。我們轉而思考,東海大學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解決?對於這所破落的貴族大學,我們有沒有辦法提出一些實質性的貢獻?在爬梳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實在沒辦法繞過這個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什麼是大學?高等教育如何可能?我們必須嚴肅地回答這個問題。

基於求學的經驗,我們可以輕易地指出教育制度的可憎之處,但我們卻說不清楚大學精神的實質意涵。我們都懷抱那個理想,但都還有些疑惑。我們知道東海大學裡,還隱藏著許多懷抱理想性的老師,我們僅是偶爾聽聞他們堅定有力的形象,卻從未看見屬於東海大學教育理念的系統論述,何不利用這個機會整合他們的聲音呢?於是我們展開了有規模地採訪計畫,希望收集老師們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與見解。

受限於時間,我們僅僅採訪到四位老師,可是想不到這個工具性的採訪,竟帶來意外的收穫。訪談的結果,令我們驚服。原來,同樣受限於體制,老師其實也有話要說,但他們卻少有公開抒發的機會。大學精神之於老師圈子,一樣是個尷尬的話題。在東海大學裡,老師似乎和學生一樣不受重視。認真檢討起來,身為學生的我們幾時又曾認真諮詢老師的意見呢? 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與我們預想情形不同的是,受訪的老師都沒有大打官腔,使勁背誦大學精神的口號,相反的,他們早有一套清晰成熟的觀點,以及誠懇務實的實踐策略。在他們口中,大學精神從天上下凡來,成為具體的生命態度,求學竟是如此深刻的社會實踐方式!在他們身上,我們重新見識到屬於知識份子那份傲骨,他們並非一意抗衡主流價值觀,而僅僅是選擇去做對的事,就從當下開始。

透過這次訪談,我們認為,大學「精神」將不拘泥於哪種「形式」,古典大學的教育方針不必然與現代大學的現實考量衝突。這是觀念的革命,唯一的危機是絕望的態度與精神的死亡,不過我們相信,只要東海大學一息尚存,它必然能絕處逢生。

以下我們將依序呈現四位老師的訪談紀錄,分別是通識中心的陳永峰老師,他霹靂的風格擊碎了許多流行於當代社會的迷思;然後是社會學系的趙剛老師,他瀟灑深刻的分析打開了我們對知識分子典範的想像;接著同樣是通識中心的陳以愛老師,她審慎進取的學者風範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最後是法律系的林騰鷂老師,他對於校政的批判,讓我們看見了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

無疑地,經過我們的整理,受訪老師論點的高度當然被打了折扣,可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們僅希望,能透過這次專輯報導,刺激同學們對於大學意義的思考與想像,在漸暖的春天,延續這未竟的探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