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暑期工作隊隨筆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0 意見


文◎陳威郡(日文系97級)

  剛踏入台東莿桐部落,我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數十年前的台灣。那裏的房子多半是依靠磚瓦所建成更有甚者,是直接拿木頭拼湊出的房子。

  住慣都市的我,連野外露營都不肯的我,真的有辦法在這種地方繼續住下去嗎?部落裡與我所認知的世界實在相差太多太多了,那裏沒有象徵近代化的熱水與沖水馬桶,只有殘破不堪蓮蓬頭與刺骨的冷水以及有一盞沒一盞的日光燈,最讓我疑惑的是,那些充滿種種謎團的桶子。

  漆黑夜色已壟罩整個世界,我看不清那是什麼,但它不時散發著異樣的氣味,使我忍不住心中的疑惑,拿起手電筒,映入眼裡的卻是數個藍色小桶子。然後,鎖在我心裡的記憶也隨之解開。我想起來那是什麼東西了!

  我外公是農人,外公常使用這種桶子。中華一番也有個老人使用著老麵,老麵年代越久遠,弄出來的包子皮味道愈好。而藍色小桶子裡的東西,亦是如此。那裡面收集了日月精華,放得越久越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效果。藍色小桶子的內容物,我姑且稱它為金黃咖哩。

  金黃咖哩是農人的好幫手,買不起化學肥料或是標榜有機純天然的人,每次都會挖一些加在土裡的,不過金黃咖哩的殺傷力太過驚人,通常會使用木屑或一些葉片與它一起使用。一切的謎底都解開了,往後的數天,我們也要貢獻出我們的財富,不是貨幣而是黃金。

  這裡也沒有床鋪,我們睡覺的地方據說是海灘。在我心裡雖然已有準備,工作隊不是旅遊,而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要揮灑汗水,認識在地人的生活,跟在地人一起勞動。雖然有許多事物給了我下馬威,但既來之則安之,我們絕不會被區區藍色小桶子所打倒。

  攜帶著睡袋、帳棚,前往海灘紮營休,。睡沙灘的體驗是我不擁有過的。海風相當的舒服,抬頭仰望天際,繁星點點,這輩子能看到這麼多星星的地方,我大概只在天文館看過而已,而這裡比起天文館有過之而無不及。

  天空太動人了,而海的聲音也似乎在呼喚著我,就這麼睡了似乎有點可惜,我起身走走,對著海洋,心中一直糾結著我身後的龐然巨物。財團與地方政府的結合:美麗灣大飯店。

一百學年度上學期社課總覽

0 意見

文◎東海觀察編輯群

09/20
 迎新茶會
除了回顧人間工作坊二十餘年來努力奮鬥的腳步,與東海學運史過往的美麗歲月外,更期待對於公共議題懷抱熱誠的你/妳能一同邁向這條追求理想主義實現的道路!

09/27 演講訓練
第一堂社課藉由口語表達的訓練,讓新生在各類日常活動或議題討論時,能有良好清晰的溝通能力。請別吝惜大聲說出你/妳的想法!

10/04 論述與思維訓練
本次社課將帶入論述寫作技巧與批判思考的訓練,期使每位參與者都能擁有清晰的表達能力和提供對各類議題的思考方法,希望在理念或論述表達等能力上有所提升。

10/1110/18 《東海觀察》製作
以為期兩週的時間,將前兩堂社課所學實際運用於《東海觀察》刊物寫作上。勇敢地向校內師生表達你/妳對公共議題的看法吧!

11/15 紀錄片放映:《資本主義-一個愛的故事》
本片導演邁克爾摩爾藉由本片赤裸裸地描述資本主義下的美國企業如何肆無忌憚地侵害人民的權利,這些受害者包括丟了工作和房子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他們還喪失了對這個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按規則出牌的體系的信心。片中描寫的反面人物從華爾街的銀行家到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不一而足。藉這個機會,帶您檢視現代企業的本質與對小老百姓生活所造成的衝擊。

11/2211/29 《見樹又見林》第一章&第三章讀書會
「我們總是在一個比我們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參與著社會生活……」作者亞倫˙強森以淺顯的文字,說明個人如何與社會體系互動、社會體系又如何深刻地影響個人,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帶領參與這其中的你/妳看清社會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與擁有對公共議題、社會現象的全新看法!

12/0612/1312/20 專刊製作
有了上半學期的刊物寫作經驗後,我們將於下半學期挑選一個校內外的公共議題作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採訪、寫作,做為更進一步的訓練,並希望能透過這個過程,發現議題背後所隱含的結構性問題,以及探尋更多改變與實踐的可能。

陳政亮-〈阮大年的第一場仗〉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0 意見

此篇文章的作者是人間工作坊的陳政亮學長,寫於1993年。阮大年是前東海校長(1992-1994),本文內容描述當年相思林運動的始末與背後代表的大學精神,可以說是東海學運史上的經典文章,更是每一位東海人都應該閱讀的文章。

阮大年的第一場仗

作者:陳政亮 原載於1993322日,刊於《思想枝》第3
打字:陳慧中

在東海校園,平靜無事的三月最近又掀起了洶湧的學運波濤,在短短的一個禮拜之內,校園內舉辦了一次升旗典禮的抗議活動,兩場的戶外說明會,一場室內說明會;海報牆上、教室黑板,以及校園裡的許多角落到處看到許多的海報與傳單,記者們到處拍照訪問,要一探究竟:為什麼號稱民主開放的阮大年校長,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面對如此難以處理的學生抗議?是為了什麼議題使得學生又開始集結,難道阮大年不比剛剛被學生趕下台的梅可望好?或者是東海的學生真的如此強悍,絕對不讓阮大年有些許喘息的機會,要對阮大年下下馬威?當我們走入東海校園,閒情的步道與兩旁的鳳凰,的確令我們難以想像是在這種地方有如此雄渾的反對力量。而在隨手拾來的傳單上聳動的標語說:搶救相思林!

東海觀察目錄-高等教育專刊(第十一期)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2 意見

  述◎陳永峰 (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採        訪◎ 陳信仲(法律系99級)陳威郡(日文系97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撰        文◎陳信仲(法律系99級)陳威郡(日文系97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

  述◎趙 剛 (東海社會系專任教授)
採        訪◎  林泰瑋 (政治系99級)葉守禮(歷史系96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洛 書 (政治系97級)
撰        文◎林泰瑋 (政治系99級) 

  述◎陳以愛 (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副教授)
採        訪◎徐漢華(化學系99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梁    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撰        文◎徐漢華(化學系99級)梁    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述◎林騰鷂 (東海法律系專任教授)
採        訪◎  許洧誠 (歷史系99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洛 書 (政治系97級)
撰        文◎許洧誠 (歷史系99級)

文◎洛 書 (東海人間工作坊社長)
  






發行聯絡人:廖庭輝(洛書) 0989-211560
◎定點索取: 圖書館、男宿全家、敦煌書局、與各書報架

大學已死? 人間專訪四位大學教授-我們應有的高等教育 老師有話說!

0 意見

文◎葉守禮
(東海人間工作坊幹部

今年的春天特別冷,偶爾出現的陽光總讓我們心情振奮。作為學生的我們,對於大學、對於東海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事業,早有一籮筐的指責與不屑,我們不是憤世嫉俗,就是嘲笑那些憤世嫉俗的人。我們逐漸養成一種悲涼的驕傲,先是自己掂掂的能耐,然後承認現實的殘酷。大學精神,從來就不是可以公開談論的話題,我們羞於提及這個話題,即使我們身在大學。

人間工作坊是由一群敢說話的學生所組成,一向以對社會的不公義提出批判為己任。但這一次,我們意識到應該暫停批評,不再重複大家感同身受的抱怨。我們轉而思考,東海大學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解決?對於這所破落的貴族大學,我們有沒有辦法提出一些實質性的貢獻?在爬梳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實在沒辦法繞過這個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什麼是大學?高等教育如何可能?我們必須嚴肅地回答這個問題。

破除大學迷思

0 意見

 口述◎
陳永峰(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採訪◎ 
陳信仲(法律系99級)
陳威郡(日文系97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撰文◎
陳信仲(法律系99級)
陳威郡(日文系97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高中是上大學的跳板!?
目前的學生大多在高中以前只有一個目的:為了考大學。

這個是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所想的,而學生去符合社會的期待,但其實我們常舉出反例,不是考上好大學的人比較厲害。現存的高中,只為了升大學,我的時代裡讀高中畢業後能念大學的人很少,而現在已經變成想念大學都能上大學。

15~18歲是人生無法切斷的三年,人不可能從15歲直接跳到19歲 ,那三年的意義是自己得去賦予,但現在學生把那三年用來考大學,但你們又不敢拿自己當實驗去突破,總懼怕考不上大學,要去解構這樣的想法。我可以不念大學,我的人生會更豐富;我可以不念大學,我的人生會更美麗。

拾回知識分子的精神-從理解大學社會結構開始

4 意見

 口述◎
趙 剛(東海社會系專任教授)

採訪◎
林泰瑋(政治系99級)
葉守禮(歷史系96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洛    書(政治系97級)

撰文◎
林泰瑋(政治系99級)

非念大學不可的迷思



  我們的文化總是認為你一定要念大學,這個迷思其實是被歷史所建構的,但我認為這應該是個人要能夠自由選擇的。假如這社會沒有存在歧視,能夠給予各種勞動者一定的薪資待遇和保障,那這個迷思就不會這麼強大,而這個迷思依然存在於我們社會,且現在看來念大學之後能夠獲得的薪資待遇是越來越低,等於說你念了大學接受了專業的訓練之後,出了社會還是進入到一個低階的勞動市場。

  所以假如各種條件都具備的話,理想中的情況就是念大學應該是個人選擇,但這個選擇又必須輔以某種公共性,就是社會不應該視這一個選擇為階級的再生產,應該建立立足點的平等,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決定要進大學,那這樣的意志就應該獲得社會結構上的支持,若都是有錢人選擇念大學,窮人選擇不念大學,那這個選擇就是假的,但目前的狀況卻是頂尖的大學學生非常高的比率都是來自大城市,父母相對多數都是中產階級以上。

  但假如這個社會有勞動者組織的傳統,能夠在勞動組織的領域爭取到自己的權利,那台灣這個社會就不會就形成歧視。問題就在於台灣的勞動組織並沒有建構起來,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會團結起來形成工會的組織,這組織能夠保障勞動條件和薪資水平,但在台灣來說這些東西完全沒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這麼重視文憑,因為大家恐懼成為工人。

  我們要去讓念大學成為一個人的選擇,但這個選擇應該給予社會公平的基礎,但這又牽扯到城鄉資源分配的問題,所以我認為社會投資的部分應該挹注在大學之前,才能讓渴望進大學的人不論城鄉和階級都能得到立足點的平衡,這是個人選擇之外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改革的地方。

漫談大學生的自覺精神

0 意見

口述◎
陳以愛(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副教授)

採訪◎

徐漢華(化學系99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梁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撰文◎
徐漢華(化學系99級)
梁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我覺得現在很多大學生並沒有想清楚一個問題:爲什麽要上大學?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先討論清楚的話,想要解決更多關於高等教育的問題是很困難的。

「賺錢」還是「父母的期待」?這都是別人的眼光
以前,唸大學會有一種社會地位,現在大學太普遍了,唸大學根本不代表甚麼。假如說是爲了賺錢而唸大學,用錢的角度來考慮,那也不一定是掛鉤的。

如果要符合父母的期待?那是很難的吧。比如說我是大學教授,可我父母現在還不認可我,不認為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工作。你要說服他們嗎?我倒覺得還是算了吧,不是不尊重他們,而是沒有辦法改變他們的想法啊。

校園民主的虛級化與決策失能

3 意見

 口述◎
林騰鷂(東海法律系專任教授)

採訪◎
許洧誠(歷史系99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洛    書(政治系97級)

撰文◎
許洧誠(歷史系99級)

 這些年來,東海的地位日益下滑,已引起廣大校友之不滿,而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校方行政的荒唐:各種決策上的失能與不透明、行政單位的濫權,在在影響東海的發展。如果說社會對大學意義認知的改變是外患,那這就是我們的內憂。

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東海目前呈現出的狀況是一般行政機關之通病,即「用人不依編制、花錢不按預算、辦事不依法令、犯錯還要硬坳、有過不負責任」。

被架空的校務會議
  校務會議是東海的立法與重大政策的決議單位,意即,所有法律章程都必須經由校務會議同意後才能施行。校務會議的委員有很大比例是由各院、系自行選出的,為無給職,所以一旦這些委員遇到有課或其他事要處理時,往往造成出席率偏低,甚至有些委員在議程進行到一半時就離席了,因而使得校務會議時常流會。

這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民國八十二年以前之校務會議在整個禮拜六下午都開會,並受到嚴格的監督。那時校務會議都排在禮拜六的下午兩點到六點,每次開會至少四個小時以上。其他公立學校甚至有排在禮拜六整天,如此校務會議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而東海現在將它排在禮拜二下午四時二十分以後至下午六時左右,開會時間多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導致校務會議被架空,幾已變成一個橡皮圖章。

又有時開會文件很晚(會前兩天)才送達,有些委員甚至無暇翻閱。另外,學校重要的事情大都在行政會議上決定,而沒有參與其中的委員就很難了解校務會議所要決議的事項,導致它被虛級化以及校園民主的虛空化,權力都被轉移到行政會議手中了。

  舉例來說,為了達成監控學校的經費有無合法、合理以及有效率的使用的目的,校內的經費稽核委員有權查核、監控學校經費的使用狀況,但目前學校一學期僅召開兩次校務會議,校方提供給經費稽核委員會的資料又不完備或甚至不提供,使監督者難以了解狀況,教育民主流於形式而不能發揮應有的效能。

從理解高教現狀到改變結構 -自腳下踏回我們的東海風

2 意見

 文◎洛書
(人間工作坊社長)

然上大學前聽過「由你玩四年」這樣的說法,但心目中至少曾也理想地認為,大學至少是個想玩的人可以盡情嘗試,想求知識的人可以盡情徜徉的地方。

但後來才深切體會到,失去精神的大學呈現的並不是選擇的自由,而是各種焦慮的雜燴:高學費造成的就學貸款壓力,使學生讀完四年大學,一出社會便負債幾十萬,但未來卻難以進入具相應工作條件的市場;老師也同樣焦慮著,各種評鑑與論文的壓力使學術工作成為標準製造,而人文性質的科目乏人問津,甚至只能經營成得過且過的涼爽科目,校方也大多以「產學合一」等理由與主流市場無限貼近。如今的大學,揮之不去的夢靨大概便是「大學與補習班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當前的高教環境
以目前大學「財務自主」的情境,大學必須自負盈虧,以至於課程水準必須受成本與市場考量,教育品質與課程提供越來越近似於補習班,「學以致用」立即投入市場的風氣極盛。但當整個社會缺乏,甚至鄙視純粹學理的鑽研,便無法擁有厚實的研究基礎,根本上是竭澤而漁,而「學以求知」風氣的養成,正是大學應該要有,卻被拋棄的職能。

甚至,若以商品化的提供標準觀之,補習班由於資源的集中與純粹商業化,能提供的教學品質與專精程度還高過大學,故有些大學連學以致用都放棄了,僅以點名、實習等行為,複製職場的態度與文化(如東海政治系的「外點制度」,便是刻意加強文化複製的標準範例)。如趙剛老師所說,「將學生規訓為循規蹈矩的工作者」,在這樣的角色下,很多老師甚至只需要點名,連專業課程的教學都不需認真,更遑論治學態度。

反過來,我們對大學卻總有著太多且不切實際的期待,過去上大學是一種加分,現在不上大學卻變成人生的扣分。期待大學是翻身的機會,期待知識分子的培育與領導,直到大學已經不再菁英的現在,大家仍然期待大學可以提供溫飽,一如陳永峰老師所說,升學主義是科舉制度的殘毒,我們應該思考自己上大學的意義──至少必須知道自己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