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觀察目錄-高等教育專刊(第十一期)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2 意見

  述◎陳永峰 (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採        訪◎ 陳信仲(法律系99級)陳威郡(日文系97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撰        文◎陳信仲(法律系99級)陳威郡(日文系97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

  述◎趙 剛 (東海社會系專任教授)
採        訪◎  林泰瑋 (政治系99級)葉守禮(歷史系96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洛 書 (政治系97級)
撰        文◎林泰瑋 (政治系99級) 

  述◎陳以愛 (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副教授)
採        訪◎徐漢華(化學系99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梁    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撰        文◎徐漢華(化學系99級)梁    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述◎林騰鷂 (東海法律系專任教授)
採        訪◎  許洧誠 (歷史系99級)郭書瑋(政治系97級)洛 書 (政治系97級)
撰        文◎許洧誠 (歷史系99級)

文◎洛 書 (東海人間工作坊社長)
  






發行聯絡人:廖庭輝(洛書) 0989-211560
◎定點索取: 圖書館、男宿全家、敦煌書局、與各書報架

大學已死? 人間專訪四位大學教授-我們應有的高等教育 老師有話說!

0 意見

文◎葉守禮
(東海人間工作坊幹部

今年的春天特別冷,偶爾出現的陽光總讓我們心情振奮。作為學生的我們,對於大學、對於東海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事業,早有一籮筐的指責與不屑,我們不是憤世嫉俗,就是嘲笑那些憤世嫉俗的人。我們逐漸養成一種悲涼的驕傲,先是自己掂掂的能耐,然後承認現實的殘酷。大學精神,從來就不是可以公開談論的話題,我們羞於提及這個話題,即使我們身在大學。

人間工作坊是由一群敢說話的學生所組成,一向以對社會的不公義提出批判為己任。但這一次,我們意識到應該暫停批評,不再重複大家感同身受的抱怨。我們轉而思考,東海大學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解決?對於這所破落的貴族大學,我們有沒有辦法提出一些實質性的貢獻?在爬梳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實在沒辦法繞過這個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什麼是大學?高等教育如何可能?我們必須嚴肅地回答這個問題。

破除大學迷思

0 意見

 口述◎
陳永峰(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採訪◎ 
陳信仲(法律系99級)
陳威郡(日文系97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撰文◎
陳信仲(法律系99級)
陳威郡(日文系97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高中是上大學的跳板!?
目前的學生大多在高中以前只有一個目的:為了考大學。

這個是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所想的,而學生去符合社會的期待,但其實我們常舉出反例,不是考上好大學的人比較厲害。現存的高中,只為了升大學,我的時代裡讀高中畢業後能念大學的人很少,而現在已經變成想念大學都能上大學。

15~18歲是人生無法切斷的三年,人不可能從15歲直接跳到19歲 ,那三年的意義是自己得去賦予,但現在學生把那三年用來考大學,但你們又不敢拿自己當實驗去突破,總懼怕考不上大學,要去解構這樣的想法。我可以不念大學,我的人生會更豐富;我可以不念大學,我的人生會更美麗。

拾回知識分子的精神-從理解大學社會結構開始

4 意見

 口述◎
趙 剛(東海社會系專任教授)

採訪◎
林泰瑋(政治系99級)
葉守禮(歷史系96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洛    書(政治系97級)

撰文◎
林泰瑋(政治系99級)

非念大學不可的迷思



  我們的文化總是認為你一定要念大學,這個迷思其實是被歷史所建構的,但我認為這應該是個人要能夠自由選擇的。假如這社會沒有存在歧視,能夠給予各種勞動者一定的薪資待遇和保障,那這個迷思就不會這麼強大,而這個迷思依然存在於我們社會,且現在看來念大學之後能夠獲得的薪資待遇是越來越低,等於說你念了大學接受了專業的訓練之後,出了社會還是進入到一個低階的勞動市場。

  所以假如各種條件都具備的話,理想中的情況就是念大學應該是個人選擇,但這個選擇又必須輔以某種公共性,就是社會不應該視這一個選擇為階級的再生產,應該建立立足點的平等,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決定要進大學,那這樣的意志就應該獲得社會結構上的支持,若都是有錢人選擇念大學,窮人選擇不念大學,那這個選擇就是假的,但目前的狀況卻是頂尖的大學學生非常高的比率都是來自大城市,父母相對多數都是中產階級以上。

  但假如這個社會有勞動者組織的傳統,能夠在勞動組織的領域爭取到自己的權利,那台灣這個社會就不會就形成歧視。問題就在於台灣的勞動組織並沒有建構起來,在資本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會團結起來形成工會的組織,這組織能夠保障勞動條件和薪資水平,但在台灣來說這些東西完全沒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這麼重視文憑,因為大家恐懼成為工人。

  我們要去讓念大學成為一個人的選擇,但這個選擇應該給予社會公平的基礎,但這又牽扯到城鄉資源分配的問題,所以我認為社會投資的部分應該挹注在大學之前,才能讓渴望進大學的人不論城鄉和階級都能得到立足點的平衡,這是個人選擇之外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改革的地方。

漫談大學生的自覺精神

0 意見

口述◎
陳以愛(東海通識中心專任副教授)

採訪◎

徐漢華(化學系99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梁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撰文◎
徐漢華(化學系99級)
梁田(廈大哲學系交換生

我覺得現在很多大學生並沒有想清楚一個問題:爲什麽要上大學?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先討論清楚的話,想要解決更多關於高等教育的問題是很困難的。

「賺錢」還是「父母的期待」?這都是別人的眼光
以前,唸大學會有一種社會地位,現在大學太普遍了,唸大學根本不代表甚麼。假如說是爲了賺錢而唸大學,用錢的角度來考慮,那也不一定是掛鉤的。

如果要符合父母的期待?那是很難的吧。比如說我是大學教授,可我父母現在還不認可我,不認為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工作。你要說服他們嗎?我倒覺得還是算了吧,不是不尊重他們,而是沒有辦法改變他們的想法啊。

校園民主的虛級化與決策失能

3 意見

 口述◎
林騰鷂(東海法律系專任教授)

採訪◎
許洧誠(歷史系99級)
郭書瑋(政治系97級)
洛    書(政治系97級)

撰文◎
許洧誠(歷史系99級)

 這些年來,東海的地位日益下滑,已引起廣大校友之不滿,而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校方行政的荒唐:各種決策上的失能與不透明、行政單位的濫權,在在影響東海的發展。如果說社會對大學意義認知的改變是外患,那這就是我們的內憂。

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東海目前呈現出的狀況是一般行政機關之通病,即「用人不依編制、花錢不按預算、辦事不依法令、犯錯還要硬坳、有過不負責任」。

被架空的校務會議
  校務會議是東海的立法與重大政策的決議單位,意即,所有法律章程都必須經由校務會議同意後才能施行。校務會議的委員有很大比例是由各院、系自行選出的,為無給職,所以一旦這些委員遇到有課或其他事要處理時,往往造成出席率偏低,甚至有些委員在議程進行到一半時就離席了,因而使得校務會議時常流會。

這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民國八十二年以前之校務會議在整個禮拜六下午都開會,並受到嚴格的監督。那時校務會議都排在禮拜六的下午兩點到六點,每次開會至少四個小時以上。其他公立學校甚至有排在禮拜六整天,如此校務會議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而東海現在將它排在禮拜二下午四時二十分以後至下午六時左右,開會時間多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導致校務會議被架空,幾已變成一個橡皮圖章。

又有時開會文件很晚(會前兩天)才送達,有些委員甚至無暇翻閱。另外,學校重要的事情大都在行政會議上決定,而沒有參與其中的委員就很難了解校務會議所要決議的事項,導致它被虛級化以及校園民主的虛空化,權力都被轉移到行政會議手中了。

  舉例來說,為了達成監控學校的經費有無合法、合理以及有效率的使用的目的,校內的經費稽核委員有權查核、監控學校經費的使用狀況,但目前學校一學期僅召開兩次校務會議,校方提供給經費稽核委員會的資料又不完備或甚至不提供,使監督者難以了解狀況,教育民主流於形式而不能發揮應有的效能。

從理解高教現狀到改變結構 -自腳下踏回我們的東海風

2 意見

 文◎洛書
(人間工作坊社長)

然上大學前聽過「由你玩四年」這樣的說法,但心目中至少曾也理想地認為,大學至少是個想玩的人可以盡情嘗試,想求知識的人可以盡情徜徉的地方。

但後來才深切體會到,失去精神的大學呈現的並不是選擇的自由,而是各種焦慮的雜燴:高學費造成的就學貸款壓力,使學生讀完四年大學,一出社會便負債幾十萬,但未來卻難以進入具相應工作條件的市場;老師也同樣焦慮著,各種評鑑與論文的壓力使學術工作成為標準製造,而人文性質的科目乏人問津,甚至只能經營成得過且過的涼爽科目,校方也大多以「產學合一」等理由與主流市場無限貼近。如今的大學,揮之不去的夢靨大概便是「大學與補習班到底有什麼不同」吧。


當前的高教環境
以目前大學「財務自主」的情境,大學必須自負盈虧,以至於課程水準必須受成本與市場考量,教育品質與課程提供越來越近似於補習班,「學以致用」立即投入市場的風氣極盛。但當整個社會缺乏,甚至鄙視純粹學理的鑽研,便無法擁有厚實的研究基礎,根本上是竭澤而漁,而「學以求知」風氣的養成,正是大學應該要有,卻被拋棄的職能。

甚至,若以商品化的提供標準觀之,補習班由於資源的集中與純粹商業化,能提供的教學品質與專精程度還高過大學,故有些大學連學以致用都放棄了,僅以點名、實習等行為,複製職場的態度與文化(如東海政治系的「外點制度」,便是刻意加強文化複製的標準範例)。如趙剛老師所說,「將學生規訓為循規蹈矩的工作者」,在這樣的角色下,很多老師甚至只需要點名,連專業課程的教學都不需認真,更遑論治學態度。

反過來,我們對大學卻總有著太多且不切實際的期待,過去上大學是一種加分,現在不上大學卻變成人生的扣分。期待大學是翻身的機會,期待知識分子的培育與領導,直到大學已經不再菁英的現在,大家仍然期待大學可以提供溫飽,一如陳永峰老師所說,升學主義是科舉制度的殘毒,我們應該思考自己上大學的意義──至少必須知道自己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