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港路交通問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港路交通問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蘋果日報]東海交通亂 學生野餐抗議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0 意見

新聞連結

【鄭敏玲╱台中報導】東海大學不少學生住在藝術街和東海別墅區,附近交通混亂,常有學生騎機車遭小客車或公車擦撞,學生自力救濟發起共乘;此外,也連署要求校車增加該路線的學生接駁,學生昨午更在校長室前的草坪舉行野餐會,請來DJ播放音樂,訴求「安全搭車到校,校園生活更悠閒」。

爭取校車增加路線

該校學生前天起一連四天,發起連署。活動發起人、建築系四年級楊博文說,「連署已有兩、三百人,希望校車能行駛藝術街、東海別墅區,方便同學搭公車上學,減少機車意外。」此外,學生也在校內發放紅底白字的「Where is my bus」磁鐵,發動師生響應共乘制,已經有三、四十部車輛參與共乘。

共乘上課學生稱便

英文系學生張曉卉說,「可以隨手招車共乘上學,真的很方便,最重要的是覺得比騎機車安全許多。」東海大學公關主任邱瑞忠表示,學生的構想非常好又環保,校方會鼓勵教職員多順道載學生到校,但機動公車部份牽涉到路權,需要相關單位核准,必須再討論。

[新聞稿] 疏導混亂交通,東海學生試推共乘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0 意見

 疏導混亂交通,東海學生試推共乘

     東海大學附近的交通混亂問題已為多年陳痾,為打破一般學生對校園通勤的既定想像,東海建築系、社工系、與人間工作坊的學生共同組成「關心東海交通聯盟」,除了積極規畫校園遭週交通運輸外,於3/29至4/1也與東海校方合作推出「WHERE IS MY BUS」活動企劃,試行推廣DRTS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與共乘機制,希望創造交通的另一種可能。

     對東海讀書的學子而言,通勤永遠如走鋼絲一般危機四伏,校外住宿區的缺乏規劃對行人極不友善,加上大度山的丘陵地形,許多同學被迫轉用機車通勤,造成機車停車量過度龐大與供不應求。上學期末市府發函要求東海將外圍牆車道封閉,就使無路可退的東海學生群情激憤,三日內連署兩千三百份向校方施壓。

     但經過數據調查,目前東海校門口待轉區已是全台最大待轉區,而國際街口待轉區於尖峰時段亦超過可容納量約四倍,東海附近的硬體設施已經完全不可能應付機車需求,故提供東海學生另一種交通選擇,逐步減少對機車的依賴,才是長遠的解決之道。

     「WHERE IS MY BUS」活動主要試行兩個方案,一為「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提供小巴士於離峰人潮配合目前校內公車行動,只需透過電話叫車,五至十分鐘就可以抵達指定的地點搭載乘客,不需囿於原有的站牌制,使校內的交通運輸更為方便;另一為「共乘制」,製作共乘貼紙發送各系院老師,只要車上貼上共乘標誌,透過老師上下班時,學生就可以攔車請求老師協助載運一段距離,提高個別交通工具的承載率。

     發起該次活動的學生們表示,期望能藉由這次的活動,使校方交聽見非機車族群的聲音,喚醒大家的公民意識,創造美好的交通願景,藉此提升東海校園品質,以國際化的角度,使之成為全台第一所實施DRTS需求反應是運輸服務的示範大學。

     在兩天的活動中,同學們紛紛表示:希望未來推行這種交通方式,並且支持將現有的校內公車開到校外住宿區,相信會是是大多數同學與行人們的福音

東海觀察第十期目錄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0 意見

文◎洛書(東海人間工作坊社長、外圍牆事件連署聯絡人)
文◎葉守禮(東海人間工作坊幹部、外圍牆事件連署聯絡人)
文◎郭奇正(建築系副教授、建築研究中心主任)
文◎霹靂小組


電子書(可拉近清晰觀看):


發行聯絡人:廖庭輝(洛書) 0989-211560

◎定點索取圖書館、男宿全家、紅林餐廳、敦煌書局、東海和平咖啡館

學生的勝利!寒假外圍牆事件落幕

0 意見

文◎洛書
(東海人間工作坊社長、外圍牆事件連署聯絡人)

去年年末某日,忽然接到學生會長的電話,並被告知「學校將有計劃於寒假將外圍牆封閉」,由於已近期末,事態緊急,人間幹部群與學生會長馬上出發拜訪建築系老師商量對策,並詢問老師對外圍牆交通的看法。

畢竟,外圍牆的交通問題牽扯到東海周邊,甚至是整個台中的交通規劃與政策,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把外圍牆封閉,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沒有團結,沒有東海
我們認同行人在人行道的安全必須被保障,但將外圍牆封閉會使學生有著立即性的危險:根據我們親自測量的結果,晚間五點至七點行駛外圍牆的車流約1600台。

外圍牆一旦封閉,這些機車將全數湧入中港路慢車道,而霹靂小組也指出,東別口的待轉區每次紅燈將必須容納七十台機車,而目前該待轉區頂多能乘載二十台。

寒假外圍牆工程事件始末

0 意見

文◎葉守禮
(人間工作坊幹部、外圍牆事件連署聯絡人)

印象非常深刻,那是2010年倒數第二天的週三(12/29)晚上,當我同時從學生議長和學生會長的口中,證實了學校企圖趁寒假在外圍牆動工、封鎖人行道兩端的消息時,內心十分不安。

我過去就十分關注這個議題,曾多次參與和校方的協商。不過協商的結果多半是無解,所以我也曾天真地以為外圍牆大概會永遠保持原狀吧。

雖然大四以後,我基本上是騎自行車上下學,新工程對我的影響不大,可是學校刻意在學期末才向學生自治團體透露這個消息,還以避免節外生枝為由,一脈輕鬆地向學生自治團體不必聲張,內部討論即可,這樣的專斷獨裁立刻引發了我的危機意識(和愛管閒事的心理)。

於是我立刻聯絡幾個朋友討論這件事情,並且去找郭奇正老師商量對策。

事件就這樣展開了。

校園交通的一些概念與理想

0 意見

文◎郭奇正
(建築系副教授、建築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9月開始,對於長年使用機車出入東海的同學及部分教職員來說,最明顯的不同是在由中正紀念堂邊往別墅地球村前的人行道上,會不定期出現的警察伯伯與警察叔叔。雖然這些警察伯伯/叔叔在這學期都只是友善地開一張「警告單」,要大家以後不要再繼續利用人行道行駛機車,尤其是逆向行駛的部份。但總是會讓人有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安之感。

果不其然,就在十二月底,縣市合併後的新市政府交通處來校與總務處、學務處及學生會代表一起會勘,要將機車徹底地由人行道上排除;其具體的作法,就是要由現有的五處機車門各拉出一條與中港路慢車道的柏油路面等高的機車道,直接以和現有人行道明顯的高低差限制機車繼續行駛人行道。

東海學生通勤安全與霹靂小組

0 意見

文◎霹靂小組

東海大學坐落於台中縣市的交接處,並且與台中市主要交通幹道之一的中港路比鄰而居;此外,東海大學附近尚有東海別墅商圈、中部科學園區以及台中工業區,使得東海大學週遭道路不僅是給民眾、學生便利使用,更加上了商業、工業用途。

東海大學位於交通繁忙的九衢之地交通要衝,就如同一座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連年征戰一般經常大小交通事故不斷,造成兵荒馬亂的混亂景象,出現人和車爭道、機車和汽車搶道、大車跟小車霸道,諸多交安問題應而產生,形同戰火連綿,民不聊生,無語問天,萬般無奈。

我們對此有所感觸,認為是應該要站出來保障自己的權利,想要起來維護自己在就學期間的通勤安全,因此我們一群社工系的同學們共同組立「東海學生通勤安全霹靂小組」,立志改變現在這困境。

建築系講座-剖析東海外圍牆事件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0 意見


東海大學外圍牆事件』
李組長眉頭一皺,發現案情並不單純....

在這充滿爭議的事件中,學生/東海大學/市政府互相扮演什麼角色?
到底誰違法了?而誰犧牲了?

讓我們從現狀還原真實,找到新回家的路。

   : 郭奇正 

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建築研究中心主任

與談人: 厲卓正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東海人間工作坊社長
著作:誰的綠色交通?--國家到社會的『綠色交通』理念與實踐

時間: 2011/3/21 19:00
地點: 東海大學建築系大廳

主辦單位
建築系/大四設計議題組/交通專題組/A+D創意暨設計藝術學院系列演講




寒假不封了!「關心東海交通聯盟」成立。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0 意見

第一階段的寒假外圍牆危機已經達到目標,學校目前已經否定寒假有任何可能蓋柵欄等阻擋設施,這是2335位東海師生的努力,連署發起於期末考前一週,三天內卻能夠有那麼多東海人關心自己的周遭,也是東海公共參與史上美麗的一筆。

到第二階段,開始必須溝通、測量、規劃方案,已經進入實際層面,我們現實中需要行動,但訊息也因此無法像第一階段擺攤位跑連署一般流通,所以需要創立一個臉書社團,以供發佈訊息以及告知同學一切進度、數據之用,讓我們2335位關心這件事情的東海人們不會覺得簽名之後就再也找不到我們,也無法持續參與。

所以,先前發起連署的團隊發起「關心東海交通聯盟」,希望之前在「程校長救命!還我們安全交通!別讓安心上學路變不歸黃泉路!」連署關心的同學們,能夠在加入「關心東海交通聯盟」這個臉書社團,以隨時收到我們的訊息。

同時,我們是一個「聯盟」,也希望有意願參與、關心的人加入我們的實際工作行列!

寒假外圍牆工程事件始末

1 意見

文/葉守禮(外圍牆工程事件連署聯絡人)

印象非常深刻,那是2010年倒數第二天的禮拜三(12/29)晚上,當我同時從學生議長和學生會長的口中,證實了學校企圖趁寒假在外圍牆動工、封鎖人行 道兩端的消息時,內心十分不安。

我過去就十分關注這個議題,曾多次參與和校方的協商。不過協商的結果多半是無解,所以我也曾天真地以為外 圍牆大概會永遠保持原狀吧。

雖然大四以後,我基本上是騎自行車上下學,新工程對我的影響不大,可是學校刻意在學期末才向學生自治團體透露 這個消息,還以避免節外生枝為由,一脈輕鬆地向學生自治團體不必聲張,內部討論即可,這樣的專斷獨裁立刻引發了我的危機意識(和愛管閒事的心理)。

於是我立刻聯絡幾個朋友討論這件事情,並且去找郭奇正老師商量對策。

事件就這樣展開了。

外圍牆事件連署書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0 意見

多年以來,台中縣市交界的東海大學周邊交通系統缺乏整體的規劃,包括東別壅塞問題、中港路公車機車不分道問題、中港路路邊停車格問題以及東海外圍牆變相機車道問題,皆使得學生和民眾苦不堪言、性命飽受威脅。

尤其是東海外圍牆變相機車道問題,雖然人車混雜與堵塞的問題相當嚴重,但由於法規、產權等行政問題糾纏不清,以及無法提出有效的替代方案,始終無法妥善解決。 不料去年(2010)12月29日,東海校方突然告知學生會與學生議會,在台中市政府(台中縣與台中市剛剛合併)的強烈壓力下,校方已經同意市政府於寒假動工,封鎖外圍牆兩端,以防止機車進路,並另外開設便道聯絡停車棚與中港路慢車道。

校方又表示,就是因為學生一直不肯遵守交通規則的關係,造成了附近居民很大的困擾,市政府才會搬出如此強硬的手段。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聞者無不大驚失色,所謂的「寒假外圍牆工程」,無疑計畫為了保障人行道的路人的權利。但在中港路交通問題改善之前,就採取此措施,等於是斷然廢止了我們學生騎士安全回家的路。

而且依照東海學生住宿分布和交通方式推斷,如果「寒假外圍牆工程」在沒有輔以任何配套,東海校門口、東大路口、國際街口、新興路口四個待轉區的堵塞與混亂,已是既定的事實,使風險大大提高。所謂政策殺人,不過如此而已。

面對大學生的高交通事故率問題—難以仰望的台中大眾運輸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0 意見

近半個月,弘光、靜宜、東海大學三校學生,相繼針對中港、中棲路周邊的學生重大傷亡車禍舉辦連署,起而要求政府積極改善交通問題,並訴求周邊幹道交通的實質改善。

事實上,長期以來大學生依賴機車通學的現象,早已是台灣交通問題根源的一環。十八、九歲的機動車輛依賴,形塑了成年後的交通使用模式。同時,年輕族群的機車騎乘習慣,不只造成了滿街機車亂竄的混亂狀況,也是交通高事故率的主要原因。


「一年抓一個」


依據教育部公布的「大專學生交通事故原因分析與預防策略計畫」指出:「大專校院學生交通意外死亡人數與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學制,為學生交通事故死亡的主要層級」。再細究其統計數字,會發現大學(專)生的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校比」竟然逼近,甚至還超過一。也就是說,每年每校就超過一個學生會死於交通事故。車禍傷亡成為大學生求學過程每年皆夢之靨。

機車依賴之源
一般而言,台灣的大專院校外宿學生比例甚高,尤其是私立學校,校地有限又必須大量招收學生累積盈餘,住宿在外通學者常是上萬之譜。

台灣的都市卻又普遍缺乏便捷而有效的大眾運輸規劃,往往導致一旦外宿居所與學校的距離超過了步行可及之範圍,學生就唯有以機車通學作為權宜之計,並在處處危機的道路上自求多福。事實上大眾運輸的缺乏,才是學生依賴機車交通的主因。

難以仰望的大眾運輸


以事件的焦點中港、中棲路為例。學生在連署中提出了畫設公車專用道的訴求,希望藉此實質提升公車的便捷度,且一併將公車、汽機車分流,解決周邊幹道的混合車道問題。

面對此訴求,台中市府官員卻抱著敷衍的態度,試圖避責。除了交通處長祁文中對媒體表示:「學生訴求的恐有困難」。更有甚者。依據東海學生會長轉述,市府官員到東海大學進行座談會勘,與公共運輸業務相關之科長竟以向中央爭取捷運藍線為由,來搪塞學生的公車專用道訴求,並表示:「公車專用道不是沒有再進行規劃,但市府還要爭取中港捷運(藍)線,只是要等年底確認捷運是否補助後,才好正式公布」。

細想交通部既然早在1999年即已決定優先開闢的文心(綠)線,作為高鐵的轉乘。日前交通部次長也才對於捷運財務問題公開叫窮,連文心線年底是否動工都還是個未知數,此刻說要期待中央將再補助一條捷運線,看似緣木求魚,實際上盡是推託搪塞之辭。

回顧台中市的交通預算分配,會發現公車轉用道等規劃早已進行,只是市府對於改善公車運輸系統始終保持不積極狀態。2001年、2003年,由交通部委託鼎漢公司分別完成的公車專用道與BRT的相關規畫,最後竟是以地方財務問題為由作罷,停留在紙上作業。

而所謂的地方財務問題,實質上根本是道路開發掛帥的心態作祟。以房地產稅收與抵費地拍賣為重要收入來源的地方政府,脫不開與地方派系利益的糾葛,總是積極的力排眾議畫設闢建道路。但是在大眾運輸上就很少見到市府拿出開路時魄力。依據2001年的公車專用道路網的可行性評估,其建設預算估計僅需1.4億元。但是市府卻寧可每年撥出有如鐵板一塊的七億元交通預算大肆開發道路,也不願花小錢改善公車品質。焉知公車也是大眾運輸發展的必然一環,而大眾運輸的發展才是交通問題解決之鍵。


只見資本,未見公平的交通政策

0 意見

文◎小厲
 
中港幹道交安問題的矛盾根源

繼今年四月中旬,東海學生在西屯路發生嚴重傷亡車禍,近日中港路朝馬段又發生了混凝土預拌車追撞的連環車禍事故。頻傳的交安事故,再次凸顯了三校學生連署行動中憂心的中港幹道沿線交通問題。而學生行動所形成的媒體輿論壓力,促使了地方政府不得不對此問題作出回應。

然而,市府的作為卻僅止於加強取締、交安宣導、現場會勘等例行作法,並提出「交安事故多是肇因於用路人違規行為」的說法。此種論調頗有將交通問題化約為用路人守法態度不足的意味,但令人質疑的是,「加強執法」等一時之政令措辭,屢屢出現在地方政府的交通問題回應中,卻從來沒有真正改善台灣交通的混亂現象。爭先搶快始終是台灣交通文化中的主要景像。

事實上,若是將問題診斷的視野拉大,會發現交安問題其實與國家整體的交通政策環環相扣。如果將城市的交通治理譬喻為「蘿蔔與鞭子」,良好的政策規畫就好比蘿蔔,而警察權、強制力就好比鞭子。當國家意圖揮動強制力之鞭,以法令管理交通行為,就必須同時介入交通市場,提供完善的規畫與交通服務。而所謂的加強交通執法只能算是整體交通政策的一環。更重要的關鍵在於國家是否能提供良好的政策規畫,以作為干預治理的正當性。

學區交安老問題 交通事故年年增

0 意見


台灣平均每月就有25位以上的大專院校學生死交通事故,相當於各縣市每個月就有一位大專院校生死於車禍,而且死亡人數正逐年增加。(參表一、表二)


教育部校安中心 資料時間:2006/01/01~2007/09/30
類別
大專院校交通事件人數
總計
校外交通意外事件
535
4864
5399
平均每月人數
25.48
231.61
257.10


交通安全死亡比較表
類別/年度
92
93
94
人數
人校比
人數
人校比
人數
人校比
大專院校(162)
149
0.92
188
1.16
215
1.327


2007年9/29文化大學仰德大道發生車禍事故,隨後,校方和學生代表與相關單位單位便進行會勘等行動,其改善事項含:增派員警加強取締、遷移公車站、劃設禁臨停紅線等。由此可見,大學區交通事故頻傳並非單東海、靜宜、弘光等中部大學所要面對的困境。

綜觀多所大學發生交通事故主因之一便是與大型車(砂石車、連結車、貨車)跟公車擦撞,而大型的工商用車又與工商業區的劃分息息相關、公車則是與其路線規劃有關,似乎不只是單單用路人素養的問題了。

(參表三)近年許多預防排名學生死亡因素第二的自殺宣導趨增,如:公益廣告、2007年初的「不自殺約定書」簽署等。相較之下,排名第一的交安問題之改善措施與往年似乎並沒有所不同,且在路上逝去的學生人數不無明顯減少,交通隱憂仍待解決……



教育部九十三年各級學校校園意外事件統計表
類別
大專校院
高中職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合計
自傷、自殺事件
39
31
17
42
7
16
4
2
67
91
交通
校內意外
0
211
0
38
0
19
0
55
0
323
校外意外
182
2354
157
960
41
162
33
163
413
3639
交通 / 自殺 倍數
4.7
82.7
9.2
23.8
5.9
11.3
8.3
99
6.2
32.5

中港路公車專用道 市府:年底再說

0 意見

 文◎小厲

憂慮於中港路沿線屢屢造成傷亡交安問題,弘光、靜宜 、東海三校等長期於中港路往返通學的大學生,串連要求改善交通,並提出以公車專用道解決慢車道混合車流的訴求。對此,台中市交通處長祈文中來東海參與交安問題座談時,對學生表示:「中港路公車專用道不是不動,只是市府為了爭取中港路的地下捷運藍線,近期內不能公開進行,要在年底看中央是否補助後再說。」其意在於,市府期待中央的捷運開發來解決中港路的交通問題,如果中央不補助才開始進行公車專用道建設。

針對台中捷運路線開發期程問題,前交通部次長何煖軒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央財務將無力負擔各地方捷運所需的工程款,認為地方交通問題不應過度期待依賴中央投入高資本門檻的捷運開發。並對尚未進入規畫招標階段的捷運(MRT)路線表示不樂觀,應當考慮輕軌(LRT)、公車捷運(BRT)、公車專用道等較容 易自償的大眾運輸建設。

地方政府方面,副市長蕭家旗則向媒體表示,由於原物料飆漲其工程款 原計三百九十八億元飆漲到六百億元,高鐵決定優先開發的文心綠線目前仍然沒有取得中央預算補助。希望中央趕緊編列工程款 ,並降低地方政府的自償率,以免影響了台中市政府每年固定七億的道 路開發預算。

值得注意的是,依據2001年交通部運研所委外進行的台中公車專用 道路網可行性規畫,以當時的物價水準,建構包括了中港幹道等多條公 車專用道路網的經費推估為1.4億元。而台灣首例貫穿嘉義縣市的公 車捷運線(BRT),建設經費也僅達6億台幣之譜。

市府真有心解決交通問題嗎?

0 意見

 文◎小豹

三年前,2005/01/04晚上,兩位會計系二年級的同學共乘機車,在東海大學門前的東大路、中港路口遭大貨車擦撞,不幸往生。諷刺的是,當日校內正進行著校安專題活動。隔日,程海東校長於行政會議上允諾:「未來除對在校同學持續安全宣導之外,將再度向市府強烈爭取,務必針對東大路、中港路口週邊高危險地段底改善。」事故發生後,市府便與校方進行會勘,並做一連串相關處置:增加尖峰時段員警、增設中港路段超速違規照相、重劃拓寬待轉區等。

今年四月中旬,兩位東海大學學生慘遭砂石車輾過。同學們哀悼之虞,並發起一連串的活動,強烈要求市府改善相關交通規劃。之後分別於5/1、5/8、5/13東海、弘光、靜宜三校校方及學生代表偕同政府相關單位進行會勘與座談,其結論包括:於尖峰時段增派員警實施交管、增加移動式超速違規照相設施、中港路沿線待轉區之改善、東大路於尖峰時段限制大型車輛行駛等。

三年前到今天,政府在交通議題上的見解,並沒有所不同,但在路上逝去的同學卻是不斷增加。交通問題真無法改善嗎?真的只是用路人行車習慣的問題嗎?在93年人間台研刊物、94年生促勁報、及92和94年的東海反聯外道路遊行中,人間台研不斷提出,之所以不斷有交通事故發生,是因為都市規劃政策粗糙所造成的。這不免令人開始納悶,難道政府一遇到事情,便會拿出同一套說詞、做法來搪塞,而不願解決交通事故頻傳背後的結構問題?政府真有心想解決交通問題嗎?

告別哀悼,學生結盟向中市府嗆聲

0 意見

 文◎老張

產業開發下的悲劇‧自覺意識須更深化

一件又一件的死亡車禍在中港路上演,在工業掛帥的台中市,人命似乎變得不值錢。當四月二十三日兩名東海大學學生慘遭砂石車輾過後,學生們除了哀痛、更開始覺醒。因此,包括東海大學、弘光技術學院、靜宜大學等,處台中港、中棲路兩側學校的學生,再也遏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不但在四月二十八日發起「黑色和平」運動,更在後續拋出訴求、相互結盟、發動連署,意圖用自己的力量,向草菅人命的台中市政府,提出最嚴正的抗議。

迫於學生怒火蔓延各個校園,相關單位與學校不得不在5月1日在東海大學,召開交通動線規劃會議,企圖以「會議」解決錯綜複雜的中港路問題。果不其然,諸如「擴大機車待轉區」、「取消路邊停車格」等毫無藥效的問題處方,讓與會學生莫不頻頻搖頭,大嘆公部門的鴕鳥心態。就連日後自美返國的台中市長胡志強,看到交通處的相關處置都大呼不可思議;並且針對交通處要東海大學改變校門位置的建議,胡志強怒斥部屬說,「這會不會讓學生覺得市府太官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