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工業區發展與都市規劃下的東海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文◎許洧誠(歷史系99級)

  70年代,台灣正進行著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歷程,大大小小的各式工業區或加工出口區漸次成立,大量工人走入廠區,承受低廉薪資與健康惡化的風險,只為掙得生活溫飽。官員和商人則享有經濟突飛猛進的成果。而這似乎是一條邁向工業社會的必經之路──一條以環境生態、人民健康為代價,換取亮麗經濟數據的必經之路。而位於中部的台中市也無法自外於這股歷史的潮流。

危機四伏的東海
     由於市區發展趨於飽和,台中市政府遂在位處郊區的東海大學附近選址。 1973年,東海大學南邊開始出現一幅前所未有的風景──一根又一根的煙囪與一棟棟綿延不絕的廠房矗立在河溝的彼岸,蒼白的水泥與雜亂的鐵皮屋頂覆蓋了原先充滿生氣的翠綠色草地,東海人尋找與實現一切美麗夢想的夢谷,也一點一滴的從學子們的生活中褪去。1977年,隨著工業區的廠商進駐與開發,屬於老東海人美好回憶之一的夢谷,就這樣永遠地消失在工業區的陰影之中。


        除了台中工業區以外,政府還陸續成立了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環評審議中的台中經貿科技工業園區,以及在北端的中部科學園區(中科),夏季時吹西南風、冬季吹東北風,東海形同被夾在數個潛在汙染源之間。

        這之中其實還隱含著都市發展政策的問題。在作為台中高等教育文化機構、休憩景點的東海大學旁設立工業區,本身就已是個錯誤,而在設立之時,卻又未依照法規保留緩衝綠帶,導致工業區不斷擴張,最終與東海僅有一溝之隔,排出的臭氣伴隨西南風飄進校園。而溝中空間狹小、水流緩慢,更導致臭氣無法迅速揮發,水中也含有許多汙染物,進一步加重空氣品質的惡化。

東海人的行動
        台中工業區成立之後,東海人除周遭原有的生活環境受到衝擊之外,校園景觀也面臨改變的危機。由於中部科學園區(中科)的設立,工業區廠商為促進區內產業升級,屢次於市政府都市計劃會議中提出開路通過東海校園的規劃案,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提出時就曾引起校內師生發動遊行與公投等行動強烈反對後政府才予以否決。而某些不法廠商排放的有毒氣體,更嚴重影響東海人的身體健康,例如鄰近的中科在2007年時爆發區內工廠排放含砷廢氣,校內學生社團發起「東海反吸砷」行動譴責廠商。20106月也曾發生工業區內某化工廠爆炸,大量毒素汙染空氣,導致東海當天的全校勞作日被迫取消的事件。

        東海人長期受到臭氣毒害的不滿,最終在去年1223日醞釀出反臭氣圍廠遊行,近三百名師生由路思義教堂出發,經台中港路到達工業區,向工業區服務中心以及與東海僅一溝之隔的世佑壁紙廠進行圍廠抗爭,除要求限期改善外,也要求市政府檢討過去在文化教育機構旁設立高汙染工業區的錯誤都市規劃政策,重新訂定合理的發展政策。而這場遊行也展現了東海人長久以來具備的公民行動傳統。

經濟發展,誰的發展?
        據審計部統計,全國各類型工業區的閒置土地已逾2000公頃,在這種情形下再開闢新的廠區顯然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中央的經濟部工業局也早已停止設立新工業區,然而許多地方政府首長在政績與選舉考量下,仍不斷透過土地徵收方式,企圖將人民手中的土地轉換成他們心中那形同經濟發展保證的工業用地,彷彿如此一來地方便可鹹魚翻身,首長本人能在地方上獲取名聲,或可博得諸如五星級縣/市長之類的美譽。不少選民則深信著土地開發後創造的數萬就業機會,能讓他們的子女返鄉工作,免去在外奔波之苦;他們也深信著能從官員口中提到的高額產值中分得一杯羹,彌補失去土地的無奈。

        最近,台中市府又打算徵收原台中工業區第四期預定地的文山里,並將之闢為「文山工業區」,引起居民的強烈抗議。因該工業區有一部分被登記為甲種工業區用地,意味著未來可能引進諸如電鍍廠等可能排放含重金屬汙水的高汙染產業,對當地環境將造成非常大的衝擊,當地居民不不滿政府提供的補償金無法完全填補他們的損失,更質疑文山工業區是否有開發的必要。

        其實所謂「經濟發展」也不過是個虛假的口號,現今台灣經濟已經轉型,發展傳統工業與加工出口區早已是陳舊的思維,這種做法顯然與近年來發展綠能產業等潮流背道而馳。而政府為了表面亮麗的經濟數字,仍執意發展這些可能造成污染的傳統工業,甚至為了避免產業轉型過程中必然發生的外移與讓廠商方便,簡化環評程序,或以分段徵收等「偷吃步」的方式協助業者過關,嚴重違法。

        這樣的經濟開發政策,最終得利的只是若干官員與廠商,受害的卻是流離失所的人民以及珍貴的自然環境。或許這種經濟政策的惡果對許多人來說只是新聞上一閃而逝的報導,但這樣的事情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要防止這些不當的行為,則有賴社會大眾對公共議題的關心。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