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的疲乏與重探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文◎陳信仲(法律系99級)


       「永續發展」、「環境保護」,總是現代人不願多加思索就能朗朗上口的說詞,人們把它從原有的價值拉下來,輕佻的用在任何你能想見的商業場合上。於是,環境保護的表面宣稱早就變成現代人最不自我反省的照樣造句,如同小學生交差了事般,臉不紅氣不喘的在作業本上大放厥詞。可是鸚鵡學舌般的高談闊論,帶來的總是不及格的成績單,是時候重估這種沒格調又膚淺的心態了。

    如果說,對於環境的重視只限於現代人政治正確的說詞,那麼終究也不過是流於形式的空談。眼見土地一天天被徵收,工廠一間間被蓋起,若對於這樣的現況依然是發展重於環境的先入為主,那就不要期望環保有任何實質上的成果。但有一個問題總是一再的纏繞在每個人的思緒,即:為什麼要如此注重環境?環境保護又如何可能?筆者將在以下進行論述。

劫發展獄、破經濟牢

    若我們直指問題的核心,就不能避開一種根植於台灣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恐懼(或者慾望),那就是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兩難抉擇,往往當權者與企業主總是宣稱,如果不發展產業,經濟會衰退、競爭會弱化、失業率會攀高,種種諸如此類熟悉的警語(或恐嚇?),令人猶疑不前,可是,我們不妨停下來思索:誰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利?誰又受害於發展帶來的外部成本?這都是需要積極被探討的課題。

  比方說,以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政府與企業總是說,這樣的開發案可以帶來多少的效益、GDP、帶動多少人就業等等,叫民眾不要為了環保跟錢過意不去,可是對於整體的評估,他們總是說想說的,不把事情的全貌告訴大眾。他們不會說,在大城跟芳苑開發石化產業先毀了當地原有的養殖業,使得原先在地的產業先面臨浩劫,使得彰雲沿岸數十萬農漁民將失去生計。
    
  他們不會說,這樣的發展石化產業一點也不經濟,光是環保署上修國光石化在溫室氣體、健康風險、農漁業產品及生態和白海豚的外部成本每年就高達500億元。也不會提,全國石化業的就業人口僅三萬三千人,國光石化若在彰化興建,就對彰化地區的農漁人口至少會產生一萬人以上的失業。更不會說國光石化所預計生產的乙烯其實對全國產業的關聯效果小。
  
     但若不健忘,這些不都是企業主與政府給我們的片面說詞與恐嚇嗎?(經濟部工業局曾花一大筆錢登廣告宣傳石化業,卻絕口不提石化業對台灣的污染與傷害)喪失競爭力、失業、沒有塑膠品可用等等,突然你猛然驚醒,發現自困於唯發展主義至上的牢籠,受制於資訊被壟斷的世界當中,深受企業御用知識分子脅迫,迷失了公共議題討論的方向,也喪失了對於周遭環境的自主權。

環境保護及其敵人

     反觀全球的脈動與趨勢,國與國之間除了地緣政治的糾葛,更揮不去經濟上的角逐,可是,經濟上的發展真能永遠代表一個國家進步的象徵嗎?GDP連年增長的社會,人們過的是幸福的日子嗎?或者,被利益豢養慣的人們只信仰物質生活的揮霍?然後揮不去拋不開,只能過著遠離自然、剝削自然、破壞自然的日子而活?或許我們不在乎,可是有誰為往後的世界、長遠的目標在乎過?
       
  根植於現代的思維,發展至上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我們拋棄了合理與環境共存的生活,也忽略了作為人類背後支撐的大地之母。我們與天爭高、與海爭流、與山爭地、向地要財。所有的地景是市場機制與商品化的邏輯。有一堆用來置產使人流落街頭、糧食自給率短缺的空屋,有一片用來為資本家積累利潤而剝奪人們環境權的工廠,我們不禁要問,發展是誰的利益?
      
   企業與政府總是聯合利用經濟發展來綁架、恐嚇人民。使得人們採取一種鄰避的心態或者消極的心理。而企業對於利潤過剩的慾望,只會愈加滲透到更多的空間與環境,近來甚至有塑膠公司向研究其環境風險的學者提告,當企業可以把持法律資源來使得知識分子噤聲時,我們可以得知,企業對社會的控制已然向言論與學術自由伸出魔爪。

作為抵禦政商巨獸的環境運動

  所以,我們應當落實環境運動,來作為一股關注的聲音、批判的力量,由於政府相關法令的修改,《環境影響評估法》制定後,程序內的遊戲規則既定,環境運動逐漸轉以環評作為角力的場域。可是程序是政府機構與有錢培養御用專家背書的企業做莊,勢單力薄的人民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沒有紮實的在地組織、發展公民環保意識的最後,人民總是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由企業主宰割。
    
  不過,近年來透過在地組織與實際行動,公共知識分子的培養,更多相關論述的產出、更多曝光於媒體的機會,打開公共討論的空間,使得抵禦企業對於環境的壟斷露出一絲曙光,反國光石化的成功,阿朗壹與刺桐灣部落的勝利,東海反臭氣運動的崛起,除了是社會氛圍稍稍轉向的預兆,更具體顯示了在地組織與社會運動的必要性。
      
  放眼當下,企業與既得利益者集團仍然不放棄以破壞環境降低成本的手段(如最近美麗灣又將面臨重啟環評的危機),如果唯發展主義是當今世界不能被逆轉的命運,那就讓我們以勇敢和團結來面對,讓不義的事實成為公民意識和社會運動創造與超越的契機。我們始終相信,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不能再被資本家的利潤所把持。在這個環保意識頹靡的時代,我們有權期待的是社會力量與公民意識的覺醒與啟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