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明鳥的叫聲:118 事件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聽!樹哭的聲音
1998 12 月,東海大學校方為了製作耶誕樹,將生物系館前方屬保育類植物的「台灣肖楠」砍去,引起生物系學會的連署抗議。這件事情並沒有引起沈浸在耶誕狂歡氣息的校園太多的注意,不過當一棵肖楠變成是一片相思林的時候,問題就變得不一樣了。

1999 1 14 日,東海大學學校期末考前夕,有人發現綜合教學大樓後方的相思林地被校方派員圍起,並有告示寫著「將於1/12~2 月間動工完成停車場興建」。   

1 15 日下午,已有部分學生前往相思林地要求工人暫停砍伐相思林的動作。學生的動作非常快速,在「小惠事件」中已有運動操作、結盟經驗的台灣文化研究社、人間工作坊、女研社等社團,立即於校內張貼海報,向校外媒體發佈新聞稿,要求校內師生重視此事,校方停止動工。

人間、台研兩社團並製作一份名為〈聽!樹哭的聲音〉的文宣,於晚間動員社團成員在校內男女生宿舍散發。文宣中提出六大訴求:

一、停止砍伐樹木,在未經校園公投決定前,不得動工。
二、校園景觀變更更需經公聽會、公開評圖等過程,並由校內成員公投決議。
三、發展第二教學區,合理規劃校園。
四、減 少招生人數,訂定長遠並符合東海創校理念之長期計畫。
五、規劃學生設置校園的公車運輸系統,減少對於私人交通工具的依賴。
六、王亢沛校長需為破壞校園景觀的錯誤決策、漠視校園民主道歉!
(台研/人間,1999

1 16 日上午,包含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協會東海分會(簡稱:環工分會)、人間工作坊、台灣文化研究社、女研社、東風社等社團共20 多名學生,手持「沒有建樹,只會砍樹」、「耶和華說:這是我的土地,你當好好看顧」等抗議海報,以及象徵召回相思樹林的引魂幡,展開抗議校方砍伐相思林,興建停車場的活動。學生首先前往相思林地砍樹現場阻止砍樹行動,並在相思樹上繫上黃絲帶。

接著前往校長室,要求校方提出解釋,並取消不合理的決策。由於王亢沛校長不在校內,其他行政人員也無法正面回應,學生在高呼口號後離去,並表示將集結校內同學,在下星期一(1 18 日)發動更進一步的抗議活動。

面對學生的抗議聲浪,東海校方則透過媒體表示:興建停車場是基於學生強烈要求,並經多次校園規劃委員會討論,選在郵局旁邊的相思林地興建,預計將多出一千一百個機車停車位。和過去歷次的校園空間運動事件一樣,校方強調整個決策過程完全依據正式程序進行並有學生代表參與,不是學生指控的黑箱作業。希望學生有任何意見,循正規管道和學校溝通,不要動輒向校外媒體發表(以上參見:中時,20 /自由時報,4 /台灣日報,19 /聯合報,17 版,1999.1.17)。

1 17 日,有東海校友在報紙和網路電子媒體上發表〈老東海和相思樹〉、〈大學生,妳學會『鬧事』了嗎?--從東海相思林事件看校園學生地位〉等文章。在校園附近的「東海書苑」書店中,有人放上了一疊署名「建築系學生」,名為〈東海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自印文章。校園的網路、BBS 對這次事件的討論更是沸騰!

在東海學生為了相思林進行首波抗議的時候,王亢沛校長正在日本參加第七屆亞太地區大學校長會議,於1 17 日返國,在得知消息後,因1 18 日又需上台北參加私校協進會會議,於是在當晚商請學務長妥為處理(東行,民88.1.20)。

學運史上頭一遭
1 18 日上午11 點,期末考第二堂考試結束。約有一百多名東海學生向校長室門口聚集,校長室外的牆上及柱子上,已被較早到的學生掛滿了「哀悼校園民主」、「砍樹不對,造反有理」、「根除代表制的假民主神話」等布條。一開始由一位學生代表唸出哀悼「東海精神及樹之亡靈」的祭文,祭文中訴說著東海的歷史、創校理念以及過去發生的相思林抗爭。

今天,我們為了相思林而聚集在這裡,來為相思林的歷史作見證;不僅如此,我們同時也是在為東海過往的歷史作見證。

東海曾是一所如此不同的大學,這不是因為東海較之其他大學多了幾棵相思樹,而是因為東海對於「大學」有著如此不同的想像與實踐。是的,東海不是台大、成大,東海就是東海。每一位東海人都能驕傲地認知到這一點。因而我們聚集在這裡,我們就是東海驕傲的見證者,同時也是東海悲悽的送葬人,我們聚集在這兒,因為我們在校方為了興建停車場而粗暴地砍乏相思林的過程中,聽見了東海的喪鐘,我們是悲泣的,但同時卻更是忿怒的…(人間/台研,1999a)。

天空開始飄下了雨滴,學生們撐著傘在雨中默默的聆聽,更難掩悲憤的情緒,祭文在最後以要求學生展現憤怒和力量的呼求中做結:

聽!聽樹哭的聲音,這是東海教育理念與創校精神的喪鐘!我們不僅要暗自警省,我們更要追問,追問在這鐘聲中新生的東海何去何從?因而我們來到這裡,我們要透過對東海的歷史追尋來指引未來,而同時,我們更要對這些敲響東海喪鐘的劊子手,集結我們的憤怒、展現我們的力量!!(同上)

祭文唸完後,學生再朝校長室門口前進,進行公共論壇的活動,數位東海學生慷慨激昂的表達了他們對於校方趁期末考期間動工的憤怒,接著有兩位老師表示對學生主動站出來表達自己聲音的支持,以及對學校專斷紊亂的規劃程序的質疑。

由於一直到中午12 點,都未見校方派人正視學生的聲音,在學生先後大聲喊出:「主秘出來!」、「總務長出來!」,都未見到人之後,學務長王振寰出面向學生說明:「校方決定於星期三再開會一次,和同學溝通。」,現場立刻有人問在場同學:「星期三要考試的人舉手。」在場幾乎所有的人都舉起手來。學生立即對校方卻避不出面,卻又挑選學生無法到場的時間開會,又派出對校內工程沒有決策權的學務長來安撫學生,表示極度不滿。

王亢沛校長雖委託學務長和學生溝通,但由於學務長沒有決定停工的權力,加上「安撫」的意味太強烈,反而激起了學生的憤怒!在極度的憤怒下,在場學生和學務長王振寰發生激烈的口角。一名學生在忿怒的敲打玻璃表示不滿時,不甚用力過度敲破了一塊玻璃,竟成為當天所有電視媒體報導這次事件的焦點。

當時的社運電子媒體「苦勞網」,透過和場中學生的手機聯絡,為當天的情況進行了完整而詳實的紀錄:

1999.1.18. 下午一點三十分
百餘東海學生進入校長室,等候校方做出回應

東海人間、台研兩社團發動的反對校方砍伐相思林抗議活動,雖正值期末考期間,仍出乎意外地得到熱烈的支持,今天上午,一百多位東海學生齊聚校長室,提出停止動工、公開討論、公投等六點訴求。由於校長王亢沛目前不在國內,由學務長王振寰代表接見。

由於學務長對於校內工程的施工並沒有決策權,面對學生的訴求,無法做出承諾,在溝通不成之後,王學務長拂袖而去,於是學生就進入校長室,一直到目前為止,這一百多位學生仍然在校長室中,等候校方做出回應。(人間/台研,1999c8

另一名在現場的學生也記錄下當天的狀況:

中午時分,行政人員一如往常作息下班休息吃午飯。留下飢餓的學生和壓在他們肩上的期末考負擔。憤怒的學生開始醞釀行動。不願被敷衍的學生於是進佔了校長室。這是台灣學運史上的第一遭(佚名,1999)。

抗議的學生魚貫進入了校長室,等待校方做出回應。這種「佔領空間」的運動策略,不只在東海歷史上,甚至台灣的學運史上都是頭一遭。這種策略所具有的強烈衝突性和挑釁意味,使得校方必須正視學生的聲音:學生在校長室內展開討論,在那兒開始進行真正的溝通、相互培養力量。學生所創造出來的壓力,終於使校園官僚開始感到窒息。下午兩點三十分,總務長到場以「溝通」做著漂亮的開場白。但是,三言兩語報告了他所知的過程,並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表示無法承諾後,立即意圖離去。學生關上了門,困住總務長。總務長陪著笑臉坐著,一再重複先前的內容,同時述說他的無辜(同上)

由於總務長再三無奈地表示,他沒有權力更改學校做出的決議,學生最後還是讓總務長離開了校長室。但在校長室外面,宣傳的活動仍然持續進行。

現場的學生趕製了現場的紀錄以及新一波的文宣,透過大量影印後,分頭向校園內各教室、宿舍散發,號召同學聚集到校長室來。

校長室外的欄杆上掛著紅布條,表達著他們的希望。這一次也不再是像徵悲情的白布條,而是象徵熱情的紅布條。校長室外的文理大道上,主動前來的學生幫忙散發傳單,幾個鐘頭下來,卻絲毫不感疲倦地向著往來的同學傳達理想。在總務長離開後,學校的主任秘書也到場:

四點,主秘到場,幾句官僚話表示著,決議程序通過,自然得依程序廢除,
他也無法承諾。學生們上了一堂課,親身體驗甚麼是官僚       

雖然一樣無法得到具體的承諾,然而學生們卻得到消息,王亢沛校長承諾晚上九點會出現。在場學生立即趕印新一波的文宣,呼求校內同學在考試結束後,加入在校長室的抗議行動。文宣上用斗大的黑體字寫著:「拯救相思林!今晚9點與校長有約」、「我們還在校長室,期待你的加入」。

五點,學生們依舊停留現場,準備等待應允在九點半歸來的校長。因次節有考試的學生雖然離去,但是他們說,還會再來,而且會帶更多的同學一起來。對學生行動最友善的網路媒體「苦勞網」,仍持續透過電子郵件和網站,向關心事件發展的人,傳送最新的訊息。

1999.1.18. 下午五點三十分
東海學生持續進佔校長室,校長已決定今晚出面溝通  

由於目前東海學生持續進佔校長室,且人數仍有三、四十人之多,已帶給東海校方極大的壓力,據了解,東海大學校長王亢沛已決定在今天晚上出面與學生溝通(人間/台研,1999c9)。

媒體的扭曲報導
不過,影響力勝過「苦勞網」數百倍的主流電視媒體,對學生就沒有那麼友善了!一位在當時協助抗議學生進行現場攝影記錄的同學,回憶她當天面對媒體記者的狀況:

118 相思林事件那天我帶著攝影機到了集合地點的校長室,對攝影並不十分熟悉的我,小心翼翼的捧著機器,不斷的留意自己的步伐努力紀錄著我能觸及的一點一滴。

大約幾個小時之後,有數個記者陸續趕到,當時校長室外的抗爭已經轉移至
校長室內。

「同學!」有一個剛到的記者叫助背著攝影機的我,「你剛剛有沒有拍到砸
破玻璃的畫面?我想跟你借帶子,我是X 視」
「砸破玻璃的畫面?」
我被這幾個字弄得很不舒服,「希望你多考慮一下學生的立場…」猶豫之中我仍拿出了帶子…
「學生至校長室抗議,學校見大批學生湧入便要把校長室門關起來,引起學生不滿,有學生以石塊砸破玻璃…」
「而校方幾次試著和學生代表溝通,都被拒絕;」
「校方表示學生固然護樹心切,但採取向今天粗暴的抗爭行動方式,校方絕不接受。」
「東海學生暴力霸佔校長室」
「………」
我們在後來,仍見到了這樣的新聞………。(人間/台研,1999c43

一位關心相思林事件的東海校友在看完電視新聞後,憤怒的投書給「苦勞網」:
1999.1.18 下午八時三十分

網友來函:
中國電視公司今天晚上形容東海大學抗議校方擅砍相思林的事件為:「台中東海大學下午發生一起校園鬧劇,五十多名學生不滿校方砍伐相思林,闢建學生停車場,霸佔校長室並砸破玻璃,不過校方已經加以疏導說明。」

這一種報導方式充分顯示出主流媒體在新聞處理上面粗糙、不尊重當事人的現象,將學生參與校園公眾事務,表達意見的動作稱之為「鬧劇」。對於整個事件的原委完全不加以了解,片面地就枝節問題,對於學生進行惡意的「抹黑」,這充分顯示出主流傳播媒體與既得權力集團沆瀣一氣的現象。

我要在此呼籲社會大眾不要人云亦云地接受主流媒體的「洗腦」,認真了解事件的真相,並且以東海大學師生關心自己生活環境、珍視自己歷史的態度為榜樣。
東海大學校友 Kiven
(人間/台研,1999c10

熱情的「苦勞網」管理者,除了刊登出東海校友的來函之外,並號召網友監看主流媒體:

目前在校長室持續抗爭的同學擔心媒體的片面報導下,將焦點模糊甚至抹黑為「學生無理抗爭」,所以我們希望支持東海學生的苦勞網網友們,能替我們監看各大電子媒體的新聞,並回信告知我們狀況,謝謝

同時為表示聲援在場的東海學生,還在晚間八點三十分發函給中視新聞部:

主題:東海校園學生抗議事件絕對不是「校園鬧劇」
日期:Mon,18 jan 1999 20:33:43+0800
送件人:苦勞網管理者
收件人:news@mail.chinatv.com.tw
東海學生的校園抗議事件已經醞釀很久了,校方不是相應不理,就是拿校規來壓人,會發生衝突的事件校方要負起大部分的責任,其實事情的始末都刊登在苦勞網上面 http://192.192.148.27/,希望貴公司新聞部能在完全瞭解本次事件的始末後再加以報導。謝謝!!

希望的火苗
晚間六點過後,許多學生湧進了校長室,把校長室前廣場擠得水洩不通,估計約有兩百多名學生。學生社團在廣場舉行了「公共論壇」,讓在場學生自行上台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出對校園景觀以及校園民主問題的想法。

公共論壇進行至約九點多,東海校長王亢沛趕至現場,不過學生社團希望等公共論壇結束後,再讓他發言。到十點多王亢沛校長向學生表示:學校興建停車場實基於學生代表多次訴求,過程均經行政程序通過辦理,一切均有紀錄可查,絕非任何個人所能專斷。但為聽取對此事不同之意見,答允暫緩興建停車場,待三月間舉辦此項公聽會,聽取同學意見。公聽會的意見學校會很重視,但不可代替經行政程序所作之決策,若有任何變更,亦必循一定行政程序處理(東行,民88.1.20)。

不過現場學生聽到的,和王亢沛校長在行政會議上回憶的,似乎略有出入:經過十二小時漫長的等待之後,校長終於出現在大家面前,在同學的強烈的要求與質疑之下,校長做出三點承諾:

一、在三月份之前,絕不動工。
二、在召開公聽會等公開的過程後,再決定是否繼續動工。
三、今後有重大的校園景觀變更案,一定會經過公聽會等公開討論的過程,再做出決策。

由於大部分的同學明天還有考試,在大家大喊:「我們會記得校長的承諾,請校長不要忘記。」之後,大家在場彼此互相鼓勵並相約持續監督校方,以維護東海美麗的校園景觀與可貴的校園民主(人間/台研,1999b)。

「苦勞網」在晚間立即將這個讓人興奮的結果傳達到網路上,但是也提醒正為勝利而歡呼的學生,這場戰鬥並還沒有完結:

1999.1.18 晚間十一時三十分
東海學生訴求獲校長王亢沛具體承諾

一月十八號晚間九點三十分,東海大學校長王亢沛出面與東海大學人間、台研及其他關心相思林事件學生協商,已經達成重要的協議。

…這件情的落幕,應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呼籲東海的師生密切注意今後校方對相思林的動作,並嚴格監督王校長與學校行政官僚遵守他們的承諾,持續的組織、關心、對於問題立即反映與團體行動,是這次相思林事件能較好的結果的原因,這也是在校園裡居於弱勢地位的學生唯一的武器
(人間/台研,1999c8-12                                        

雖然開學後還有一場硬仗要打,然而能夠在期末考期間這樣一個緊迫的時刻,在不到一個星期內的運動過程中,獲得學校先「暫停施工」的承諾,這樣的成果十分難得。

118 事件」創造了許多東海學運、乃至是台灣學生運動的新紀錄,然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這次的勝利振奮了整個東海校園內繼續執著於校園空間運動的師生,使得他們有繼續堅持下去的能量。

正如那份佚名作者的文章結尾所說的:   

這個學校已經沈悶太久,而學生們正以他們的行動燃燒出希望。

從相思再出發
118 事件」被視為是東海再次的「相思林事件」,也勾起許多人對於過去校園空間運動歷史的回憶。在事件結束後,東海校友楊婢育、陳秀曼,化學系教授林碧堯,社會系教授趙彥寧等人分別於報紙發表文章,聲援學生的行動,認為學生的行動反映的是整體校園環境制度的問題:

東海的相思林事件也正反映著東海的興衰:物腐而蟲生,檢討生蟲的背景才是主題,斥責「喊蟲」抗議的學生,徒顯病情沈重。如果學生連「看到蟲」都無動於衷的話,東海再也不會有「相思林事件」發生,東海精神因而消失,大度山將只剩下「寂靜的春天」了!(林碧堯,19991.20

對現在許多學生而言,承載回憶的竟只成為過去十年數次的「保衛相思林運動」。運動多是粗暴的,故這種回憶本質亦含暴力的層面;但這種暴力性,其實是拔除樹木、改變人文空間、縮減溝通管道等等更暴力的行動所造成的,所以護樹行動內在是非常悲哀的(趙彥寧,199.1.20)。

這些校友、教授的聲援,以及在期末考前夕,在1 18 日當天展現出的動員力,再度顯示出1990 年「相思林事件」歷史記憶的巨大力量。而從東風社「未竟的探討」以來建立的校園空間論述的特性,也一樣在「118 事件」中重現。

例如那份署名「建築系學生」的〈東海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自印文宣中,就
以自1970 年代以來不斷重複的語氣悲嘆著:

我們也不是責怪校長、責怪董事會。只是我們感嘆,在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這一個曾經是那麼美好的地方,竟也擋不住外在的衝擊,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中,竟一點一點地流失掉它可貴的特質。是不是,美好的事物在台灣總是難逃一劫?是不是,台灣人真的那麼沒有遠見,也沒有勇氣去承擔遠見所帶來的世俗輿論?(建築系學生,199925-26

而在惋惜消逝的美好過去的同時,這篇文章也和當年的《東風》一樣,鼓勵校內師生積極投入創造未來的行動:

沒錯,東海是今非昔比。但是,我們不希望學生就妄自菲薄,渾渾終日。沒錯,我們在大學聯考一仗是打得不好,但我們身為台灣的知識份子的責任是一樣的重,我們必須關心我們周遭的世界,並且從身旁即將消逝的美好環境做起。

事件結束後,參與「118 事件」的人間/台研,編輯了《從相思出發》一書,於開學後在校園內散發。除了整理事件發生當時的文宣、苦勞網的現場報導、報紙讀者投書、意見評論以及近十年重大校園景觀爭議事件之外。另外加入了一篇從女性主義立場出發的〈女人、相思林與危險事物〉,以對抗校方除了以學生急需停車場、經費不足等理由之外,還說是因為大片相思樹林造成女同學上下學不安,常有性騷擾傳聞,因此必須砍伐相思林的主張。

這篇文章認為女同學會對相思林產生不安恐懼的想像,來自整個父權社會製造恐懼以嚇阻女性進入公共空間的企圖。從小時候的「小紅帽與大野狼」的故事,一直到媒體上各種關於公共空間的性犯罪新聞,都不斷地把女性置於恐懼的狀態中,限制她們的移動,並影響他們的經濟生活。事實上不只是相思林,只要女性置身於不是「家」和「私領域」的地方,幾乎都被社會視為是危險的。但是根據《台灣刑案統計》的資料卻顯示,台灣地區的性犯罪的發生地點卻大多以受害者的住家為主,多半為熟識強暴。這不意味著所有的公共空間對女性都是安全的,但是公共空間的安全問題也絕不是光靠砍樹就能解決的。

這篇文章並同時反駁了外勞會製造校園犯罪問題的刻板印象:

在即將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大家卻還是以尋找代罪羔羊來作為解決事情的手段。於是,相思林開始變成一個可怕的地方,外勞開始被塑造成犯罪可能性最高的形象;他們莫名其妙地被貼上標籤、被岐視、被認為應該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問題是他們消失了,女人的恐懼就會跟著消失嗎?問題是誰在製造恐懼?多麼希望在未來的每一天,我都能和我的朋友在東海相思林散步,聽見外勞彈著吉他唱歌…(骨頭,199935       

另外對應學校為解決學生機車停車問題,而砍伐相思林興建停車場的作法,這本書中也翻譯了英國「收復街道」(Reclaim the Street132運動團體成員麥克‧大衞(Mike Davis)與交通部長對談的文獻--〈因為汽車不能跳舞〉。

文中認為應從檢討交通運輸系統來根本解決問題,而不是因應不斷增加的汽機車,大肆破壞綠地開築馬路、停車場。這篇文章可說是東海校園空間運動從硬體建築、景觀問題,擴大關注校園交通問題的開始。到了四年後2003 年「東海保衛戰」、「第二教學區爭議」、「反東大路拓寬」事件發生時,關於交通運輸問題的討論就已經成為東海校園內的重要公共議題了。

正如同《從相思出發》首頁上寫的那句話          

整個相思林事件的爆發,清楚的暴露出校園民主的崩壞,教育資源的缺乏,以及整體校園景觀長程規劃的闕如(人間/台研,1999

118 事件」再度證明了現有校園民主制度、校園規劃制度的侷限,因此參與運動的學生社團在事件結束後,於校內信箱間廣場舉行數次的公共論壇活動,企圖透過露天的肥皂箱演講方式,進行對校園重大公共事務的討論。由於過程中有建研所學生袁興言的加入,使得討論的內容更具專業性。

3 4 日,學生社團舉行第一次的公共論壇,針對學生機車停車場興建地點,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案。

3 8 日晚上7 點半,於學校綜合大樓教室T109 內,放映由現場學生拍攝的「王校長的寒假作業--118 相思林事件現場紀實」的紀錄片,以對抗「118 事件」當天主流媒體的扭曲報導。

3 11 日,舉辦第二次東海公共論壇,討論「V 大樓改建案」。

3 12 日中午,學生在相思林集合,舉行「植相思樹苗」活動。

校園規劃制度再改革
雖然校長表示一切仍須依照行政程序,但是「118 事件」確實對校方造成很大震撼。1999 2 3 日的行政會議上,王亢沛校長針對新建的科技大樓工程表示:基於萬全考量,避免無謂抗爭,請主任秘書會同學務長、總務長相商,將該樓興建規劃及各項決策過程,於本週作系統完整性之上網(東行,民88.2.3)。

3 16 日,東海大學學務處,於晚間七時在銘賢堂舉辦「興建機車停車場」公聽會。東海學生議會於公聽會中,公布開學後對校內同學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在收回的約1,200 份問卷中,有70﹪多數贊成興建停車場,但不贊同在相思林興建,而應另行擇地興建。學校表示:基於尊重一般同學意見,學校同意不在相思林興建停車場,另外根據學生提出的建議,請總務處規劃,可以在男宿舍11 棟北方空地興建約500 輛機車之停車場,另外配合校門口改建,可增建約停放300 輛機車的停車場。

3 30 日,東海「校建會」決議通過,有關學生機車停車場案,地點變更為沿中港路機車停車場與學生宿舍第11 棟及21 棟間區域優先規劃興建機車停車場(東行,88.3.31)。

3 16 日的公聽會具有很重大的意義。首先雖然校方一再強調興建機車停車場是基於學生強烈要求,並經過多次校園規劃委員會討論決定。但學生議會的問卷結果卻顯示,學校冗長的行政程序規劃出來的結果,和真實的學生意見是有重大落差的。

另外在公聽會上出席的異議性社團成員指出,校方在1995 年制訂的《東海大學校園整建規劃報告書》中,設定相思林優先做為學校和外圍環境間的綠帶使用,其次是做為備用的校舍用地,而停車場規劃則不在其中。

雖然這份報告書只具有「準上位計畫」的指導作用,但是校長和總務處人員對於計畫和現實的落差也未提出合理說明,只含糊的表示:計畫和現實一定會有落差。因而在會後遭到異議性社團在海報上的強烈抨擊。

這兩個事例充分顯示了:既有的校園規劃制度無法充份表達學生意見,也不是依照真正專業理性的準則在運作。校園規劃制度的正當性,在這次公聽會中被徹底質疑了。這當然不是東海的校園規劃制度第一次被挑戰,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是就東海校方的角度來看,校園規劃制度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了。

因此在6 3 日中午,學務處舉辦「東海校園工程參與與程序規劃草案」公聽會,召集學生會、議會、學生社團及系學會負責人等討論「東海校園工程參與與程序規劃草案」,以研擬校園規劃制度改革的方案。學務處提出的草案是在既有的校建會架構之下增加專案小組,對特定校園的建設專案做先前研究,專案小組必須在不同階段進行公開展示、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以擴大師生參與,強化共識(東行,民88.6.2)。

5 4 日,東海校方針對V 大樓、校門口、第二教學區規劃案等舉行「校園重大新建工程公聽會」。6 10 日再度舉行「校門口新建工程公聽會」。同時總務處預定6 8 日起,將校門口等三工程建設案的計畫,置於圖書館前廳公開展示。頻繁的公聽會顯現了「118 事件」的衝擊以及東海校方改革校園規劃制度的決心。

在東海校方急切的想要改進校園規劃制度的背後,有著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競爭壓力在推動。在1999 7 1516 日於八仙山召開的「一級主管工作研討會」中,王亢沛校長表示:由於高等教育市場開放,在90 學年度國內大學院校將增至一百所以上,同時國外及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市場也都將開放吸收國內學生,但相對的,高職畢業生人數都以每年減少約一萬人的趨勢逐年減少,顯見未來各大學必然是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局面。

但因科技進步,設備汰舊換新速度加快,促使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斷提高,但國內大學院校增加而社會資源有限,各校籌措經費將更加困難。面對外部環境的挑戰,「東海必須努力加速改革,加緊建設,建立特色。」學校在過去雖不斷致力於改善教學研究環境,但仍有多處亟待改善,其中尤以教學研究空間不足,影響延攬優秀師資最為嚴重:

增建校舍目前所遭遇到之最大阻礙是來自少數人因不願改變學校環境所做之不斷抗爭。因此怎樣建立溝通機制,凝聚師生共識,加速學校建設應是當務之急。(東行,民88.7.15/7.16

會中首先討論第一案:「如何建立本校師生參與討論學校重大工程建設或公共事務的民主程序,以落實校園民主?」,經討論後擬出了初步的新校園建設規劃程序草案,於開學後提交行政會議討論。

而第二案:「如何規劃、整建或新建學校硬體設備?」經過討論後訂定的結論是:

1.規劃優先順序:學生宿舍、科技大樓、V 大樓改建、第二教學區規劃。
2..設立興建重大工程評估委員會。
3.推動興建重大工程--經正常管道溝通定期舉辦公聽會獲得共識,如仍有少數人執意抗爭,得視實際情況作必要之處理(同上)

根據八仙山「一級主管工作研討會」的結論,東海大學行政會議於10 27日經討論後決議通過了「東海大學校園建設暨環境保護委員會設置要點」、「東海大學營繕工程作業實施規則」修正案及「東海大學重大工程公告參與程序辦法」三項提案。

除了「興建重大工程評估委員會」在行政會議討論中,因與公告參與程序中的「校建會及專案小組可行性評估」程序重疊,而被否決外,「八仙山一級主管會議」中對未來校園規劃制度的設計,都被行政會議通過執行(東行,民89.1.20)。

愚人節的學運玩笑
在「118 事件」發生後,東海學生和校方都充分意識到現有校園民主制度運作的侷限性,並各自採取公共論壇和校園規劃制度改革的方式來進行校園民主的重建。但陷入沈疴的校園民主恐怕不是這樣容易就可以挽救起來的,這可以從當年4 1 日王丹訪問東海時的荒謬場面看得出來。

1999 3 月,前中國大陸天安門學運領袖之一的王丹應邀訪問台灣,並在吾爾開希的陪同下,於4 1 日來到東海大學,預計在東海V 大樓的茂榜廳舉行座談會,和東海學生對談。

王丹的座談會舉行前半小時,人間、台研等社團的學生正在信箱間廣場舉行公共論壇,但和前兩次一樣,參與者寥寥可數。公共論壇草草結束後,人間、台研幹部好奇的前往V 大樓,卻發現現場有近千名東海師生聚集,欲一睹王丹
的面目。

由於人數太多,使得座談會臨時改從茂榜廳內移至戶外廣場舉行。甚至在會後,意猶未盡的王丹迷還一擁而上,要求簽名,讓主辦單位為了維護秩序而傷透腦筋。

東海師生對於過去的、對岸的學運領袖懷抱著如此高的熱情,卻對校園內正在進行的學生運動冷若冰霜,這種極端的對比,不由讓剛離開信箱間廣場的學生感到氣結。

一名人間的幹部在座談會中舉手提問,首先表示真希望剛才可在信箱間廣場的公共論壇看到這麼多東海學生,接著詢問王丹他當年在大陸,是如何進行學生運動的實踐,可以發展成六四天安門學運這樣的規模?

王丹表示他在學校一開始只是想舉辦讀書會、討論會,並沒有想太多,沒有想到持續半年後,人數會越聚越多,甚至連外校學生也來參加,更沒有想到會有一場天安門學運。

「王丹來訪事件」凸顯了校園空間運動以及校園規劃制度改革的瓶頸。東海學生或許會在類似「118 事件」等個別事件中參與,但卻不能把運動履行至日常生活的實踐中,進行公共政策的討論,成為一個民主社會的主體。而東海校方雖企圖透過開放更多的公告、參與的程序,以建立校園規劃決策的合法性。但如果學生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履行民主實踐的意願和能力,類似316 公聽會這樣規劃過程和師生真實意向的重大落差還是會出現,決策程序的正當性一樣會遭受到挑戰。

相思林保衛戰的啟示
從「佔領校長室」對既有的空間權力秩序的挑戰,到「316 公聽會」後成功的改變了校園規劃的決策,「118 事件」可以說是東海學生運動繼1990 年「相思林事件」後又一個里程碑,也再度強化「相思林」做為東海學生運動象徵的意義。

118 事件」促成東海學生更積極的行動、更廣泛的結盟,也迫使東海校方進行「校園規劃制度」的重大改革。這些運動實踐和制度程序的變化,將引發出新的衝突,表現在之後「東海希望聯盟」發起的一系列運動中。

而除了校園景觀/相思林的情感記憶召喚和對校園民主的反省以外,「118 事件」同樣繼承了自「未竟的探討」以來的探問。這其中東海校友、文化評論家陳昭如在中央日報上所發表的〈東海大學相思林保衛戰的啟示〉一文,最清楚的點明了這一點。

陳昭如這篇文章中指出,東海校園早期細膩的規劃,搭配上歷史悠久的勞作制度,一直讓很多東海校友以身為東海人自傲。然而曾幾何時,新式機能性的大型建築,取代了原本意象豐富的校園規劃,讓相思林遭到三度的砍伐。站在校方的立場或許會認為,做為一個財政短絀的私立學校,東海在面對實際經營的問題時,不得不將「無用的」相思林砍掉,多蓋一些校舍招徠學生。但這裡面牽涉到一個關於「大學教育」的目的何在的問題。

陳昭如認為,如果大學的目的只是讓老師傳授知識給學生,那台灣各大學根本不必有校園,只要像補習班一樣租棟大樓,讓學生繳學費上完課就走即可。但如果我們認為除了「老師發講義,學生抄筆記」之外,大學還應該製造一個環境讓學生能認真地思考自我與知識的關係。那麼校園的規劃就不應該純就商業性的、功能性的角度來衡量,而應該從人本的立場來思考。因此「相思林保衛戰」代表的不只是「開發」與「保育」的角力:

所以,這次東海校園的相思林保衛戰,一如前幾次的情況一樣,不僅是一場保育之戰,更是一場大學教育理念之戰,雙方各就其對校園空間的規劃與概念,意圖取得詮釋「大學教育為何」的主導權。至於最後究竟會「鹿死誰手」,我們不妨拭目以待(陳昭如,1999

如同本文第一章所述,這場「大學教育理念之戰」在東海大學的歷史已經綿延許久,而在「118 事件」之後,戰場將從相思林轉移至路思義,這裡面存在著東海的希望,也突顯了東海的困境。

(引自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論文「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1987--2005)」,李杰穎,2006。)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