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保衛戰:2003 年反對工業區聯外道路切割校園事件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東海校解社在《東海采風》第 8 輯以「2003 年台中工業區聯外道路穿越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地底事件」為名稱呼這次的運動,但這個名稱實在太過冗長,恐怕也沒有人記得住。

在社運界夙有傳統的網路媒體--「苦勞網」則以「東海教堂事件」定名,雖然比較簡短,但容易讓人忽略了關鍵性的「工業區聯外道路」問題。由於公共電視的「我們的島」節目,曾以「東海保衛戰」為名製作關於這次事件的專輯,獲得關心聯外道路問題的師生很大的迴響,所以部份學生社團也以「東海保衛戰」之名稱呼這次事件,包括《東海采風》第8 輯專輯的主標題。

因此在經過多方考量後,筆者將這次事件取名為:「2003 年反對工業區聯外路切割校園事件」,簡稱「東海保衛戰」。

擦槍走火!?
如同第八章所述,東海大學師生和工業區聯外道路纏鬥20 餘年,但從2003年起,開始有了和過去不一樣的變化。

首先是校方於元月份得知,台中市府於上月(12)底公告,計畫於東海東側農牧場與台糖公司土地交界處開闢60 米道路,貫穿東海校園銜接工業區及中港路。王亢沛校長立即責成相關人員蒐集資料,並召開緊急會議研商對策,於元月底向市府相關單位提交「異議書」(東行,民92.1.8)。

7 30 日,台灣日報報導台中市長胡志強與工業區廠商舉行座談,由工業局提出三條通過東海大學的聯外道路方案。一為延伸市政路穿越東海大學牧場連結中港路,第二方案為原來在東海大學西側穿越相思林地的工業十六路方案。第三方案則為由市政路延伸至東海大學南端的東大坑溪,再挖地下道穿越東海大學中央,連結中港路。

至此「聯外道路問題」確定出現新的變化,從20 餘年來的「相思林戰爭」,變成阻止三條要將東海掐頭去尾、開膛破肚的聯外道路的「東海保衛戰」。

同年10 1 日,東海大學蕭欽篤總務長及黃啟禎主任秘書帶領相關人員列席「變更台中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不包括大坑風景區)第三次通盤檢討案」的台中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的第16 次會議,會議結束後發現情勢對東海不利。由於根據都市計畫程序,如果在11 月中旬台中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小組開始開會,於12 月底完成「變更台中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不包括大坑風景區)第三次通盤檢討案」的程序,並在翌年呈送內政部的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一但通過,那就完成所有程序,無法挽回了。

10 4 日王亢沛校長在校內召開「台中工業區聯外道路因應小組」會議,會中研擬出東海的反制方案,強調創造東海與中科的雙贏關係,以及東海的教育文化機能,以對抗工業區的開路論述。由於考慮到新聞熱度大約只有一週左右的時間,東海校方認為以11 2 日校慶前後將此事披露,最可以使新聞的能量,影響到正在開會的台中市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希望透過校慶時媒體對東海校園的關注,以及各項研討會的舉辦,駁斥此次道路規劃的失當,以製造輿論壓力,引起社會討論。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0 9 日由於中國時報記者陳洛薇提前報導「工業區聯外道路」的相關訊息,隔天蘋果日報也報導了相關新聞,之後各大媒體都跟進大幅報導工業區廠商計畫興建道路穿越校園一事,引起東海校園強烈震撼。特別是預計會穿越校園中央的第三方案,很有可能會損及路思義教堂,更是引起校內師生和校友的關切。

10 9 日王亢沛校長以:「這簡直是國際級笑話!」形容市府荒謬絕倫的決策。但另一方面由於消息提前報導,使得校方原本計畫的「媒體戰」,有可能因為消息太早曝光,新聞熱度降低而失去作用。因此10 10 日校長又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如何延長輿論的方法與步驟(溫舜光、陳培梅,2004206-207)。


憤怒的東海人
雖然10 10 日台中市長胡志強在媒體表示,該案尚在討論中還未定案,請東海人不用緊張。然而學生們已經因為這則新聞而騷動起來,在學校的網路上熱烈討論。畢聯會、研究會和四個系學會立即組成了「東海精神團結陣線」,架設網站,號召同學加入網路連署,捍衛校園。

同時東海校友劉希文、黃信勳、吳宗昇等人,也先後在各媒體發表文章批評開路穿越校園決策的不當。

10 14 日,東海大學人間工作坊、台灣文化研究社,開始在校內定點擺設連署簽名攤位,並在各處張貼海報、發送文宣。次日「東海精神團結陣線」也加入定點連署簽名的活動中,同時連結校園解說員社、東海學生會等校內社團,聯合進行反對興建聯外道路穿越校園的行動。東海人間/台研並在校內舉辦數場說明會,向校內同學書說明聯外道路案的來龍去脈以及宣傳後續行動。

10 27 日,在發起運動的學生社團號召下,東海學生發動「網路快閃族」行動,以大量電子郵件癱瘓台中市府五個重要局處的信箱。

接著在11 3 日東海學生團體代表,以及附近社區民眾聯袂前往台中市政府前抗議,並舉行記者會、表演行動劇。次日中午,百餘名學生在校園內舉行遊行,喊出「愛台中,請別傷害東海」、「砸錢幫財團開路,沒錢救大眾運輸」等口號,要求市府以建立大眾捷運系統,取代粗暴的聯外道路方案,來解決工業區的交通問題。

不知是有意還是偶然,著名的作家黃凡也加入了學生的遊行隊伍,不過參與遊行的學生卻沒有人認出他來,包括三名就讀中文系的人間/台研社的幹部。

黃凡在次年出版的小說《大學之賊》中,描述了這場遊行:

隊伍接近二十公尺時,方才發現這批人壓根兒不是來歡迎我們。
這是支超迷你的抗議示威隊伍,他們訴求的口號也聽清楚了。
愛台中,請別傷害牧場
反官商勾結、反圖利財團、反不當開發
規劃太唬弄,害慘大台中
砸錢幫財團開路,沒錢救大眾運輸
…我們目送這群年輕人和聽著他們逐漸遠離的歌聲:
我們要克服難關
夢想在我們心中
努力實踐,終有一天會成功
在這一刻,我內心泛起一陣酸楚,孩子們的吶喊是如此的天真,如此的可憐,他們受困於現實與理想的夾縫中而不自知,可是因此激發的熱情越發令人感動。(黃凡,200444-45

東海學生一波接著一波的行動,成為一整個月媒體的焦點,以爭取在台中設立「古根漢美術館」分館而聲名大噪的台中市長胡志強,因為這件事而毀掉了「文化市長」的美名。

並連同稍後發生的「台中客運罷工事件」,被議會批評為危機處理能力太差。媒體對2003 年「東海保衛戰」的持續報導,使得校方原先擔心的「新聞熱度降低」的問題不存在。

戰火一直延續到11 5 日,東海學生會聯合各系學會在校園內舉行公投,就市府提案希望開闢穿越東海校園的聯外道路一案,讓同學們圈選贊成或反對意見。共有八千九百人參與投票,總投票率七三‧六一﹪,創下東海學生自治史上最高的投票率。其中反對票八千八百四十人,贊成者僅二十六人,另有三十四張無效票。東海學生以近乎一致的聲音,表達了堅決捍衛校園完整性的決心。

東海校方和學生的行動,可以說到「校園公投」之後暫時告一段落。11 9日,台中市政府成立「大肚山科技走廊交通產業評估委員會」,並表示將依據委員會討論結果決定聯外道路之開闢。不過一方面台中市政府和工業區都沒有鬆口表示放棄開闢聯外道路,另一方面媒體上的戰火還一直延燒。

11 13 日,東海大學化學系林碧堯教授,於自由時報發表〈切割東海大學,掏空路思義教堂〉一文,對台中市一方面極力推動文化建設,卻又坐視工業區開路穿越東海大學的行為提出批評。此文引來台中市政府工務局以及工業區廠商協進會進會理事長歐正明等人先後為文回應。由於整個事件發生過程中,工業區廠商一直默不作聲,歐正明的文章可說是代表廠商首次發聲。

11 22 日,前東海社會系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朱元鴻,將「文化研究學會」第25 場的「文化批判論壇」,以「古根漢與路思義」為題,在東海大學銘賢堂舉辦,由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振寰主持。會中的討論主要環繞在「古根漢美術館」的問題上,但也提到了這次工業區聯外道路問題、東海大學和台中市的關係等問題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製作小組,由小組成員中的東海景觀系校友林佳穎進行採訪,訪問市府官員、王亢沛校長、東海學生等,並拍攝遊行和公投的畫面,製作了15 分鐘的「東海保衛戰」專輯,於11 24 日的節目中播出。

長於文史記錄的校解社,則在2004 5 月初版的《東海采風》第8 輯,以62 頁的篇幅製作了〈東海保衛戰--2003 年台中工業區聯外道路穿越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地底」事件之省思〉專題,介紹整個「工業區聯外道路問題」的歷史淵源,以及這次事件校內師生及行政單位的行動過程,為這個事件留下一個完整的紀錄,延續了東海校園空間運動將個別事件「歷史化」的運動傳統。

在學生公投結束後,曾參與「相思林事件」的東海大學校友侯念祖,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對於台中,東海做了些什麼〉文章。文章中將這次的「反工業區聯外道路切割校園運動」,扣連上1990 年「相思林事件」、1999 年「118事件」的歷史,並呼籲東海人在捍衛校園完整性同時,不要忘記反省自身和校園外的社會環境的關連。

(引自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論文「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1987--2005)」,李杰穎,2006。)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