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裡的吹浪之鯨--異議性社團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東潮的出現與分化
雖然是受國外教會資助而成立的學校,但東海大學並非威權統治下的避風港。事實上東風社的活動,經常遭遇到校內訓導單位或明或暗的壓制和干預。1970年代初期,《東風》編輯林載爵一篇訪問台灣文學家楊逵的文章,被學校禁止發表(鄭鴻生,2001151)。校方也曾以「有鼓勵婚前性行為的疑慮」為由,要求東風社撤除社團辦公室內鋪設的榻榻米。據傳教官室也曾幕後策動學生加入東風社,意圖趁東風社改選社長時將社團「質變」。

80年代末期,東海校內部分學生已不滿於純文字的論辯,希望採取更直接的行動改變周遭環境。部分法律系、政治系還有東風社的成員相互結合,以經費公開、重新定位學生活動中心為訴求,推出候選人參與19875月的學生活動中心總幹事的選舉。同時在19876月發行地下刊物《東潮》,以體制外的行動爭取言論免審稿權、校園民主,在校內造成很大的衝擊。

《東潮》是一份地下刊物,其發行團體名為「吹浪之鯨」,但是東海學生多半以「東潮」稱呼這個團體,後來連團體成員都不使用這個名稱,而以「東潮」為名參與校內外的活動。

由於東潮採取地上及地下的雙線行動,地上的行動是以學生活動中心推動學生自治,地下則是運動造勢。這種雙重行動大約持續了半年,由於體制內和體制外行動在思考和實踐上有許多衝突,隱埋了東潮成員分化的伏筆。約在1987年底,東潮決定公開化,由於公開化意味著抗爭的激進化,使得成員內部的分化更凸顯,到了1989年東潮正式分化成為「人間工作坊」和「大度山社」兩社。(鄧丕雲,1993116167

分化後的東潮,原先參與學生活動中心幹部運作,偏向體制內抗爭的成員,19889月成立「青年中國學社」,發行社團刊物《大度山》。和東潮的狀況類似,後來東海學生多以「大度山社」稱呼,青年中國學社之名則僅遺留在東海學生會社團部的檔案中。

另外一群較偏向體制外抗爭的學生,則於1989921日成立了「人間工作坊」(簡稱人間)發行社團刊物《人間札記》。在1991年間,部份人間工作坊成員又另外成立了「台灣文化研究社」(簡稱台研)發行刊物《思想枝》。但和東潮後來的情況不同,人間和台研雖然各自獨立招生運作,但在校內各項議題的推動,以及社會運動的參與上,合作十分密切,東海學生多以「人間/台研」並稱兩社團。


(引自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論文「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1987--2005)」,李杰穎,2006。)

0 意見: